节点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三中学 杨彥华
现行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了要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展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提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创新潜力、个性化发展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这种潜力在教师的引发和培养下是可以挖掘和发展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处处是创新天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应该使每个人都是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新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同学身上的财富”。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上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材意识。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胆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建议。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建议。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强求一致的标准,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和“一题多答”对学生中的一些错误意见不横加指责,更不能嘲笑,让学生在失败中取得成功。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
在动手的实验课中,更能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中,给出几个平面展开图让同学动手试验正确去判断这几个展开图是哪个多面体的展开图,通过实验同学们可以体会到,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有的平面图形不一定是立体图形的展开图。这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思维方法
人的创新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结构,能否具有创新意识,首先在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意思的核心。而创新思维方法又是通向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意识和桥梁。要使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识策略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要教会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通过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 【发布时间】2015/1/14 17:16:35
- 【点击频次】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