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化解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障碍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研究》(2013ZZ043)
如何化解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障碍
广西百色平果县第二中学 李 蔚
【摘 要】 普通中学贫困生因为自身经济困难的原因,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在心理上产生阴影,导致“心理贫困”,这些心理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贫困生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社会生活发展变化,贫困生心理障碍更加突出的状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止和化解贫困生心理障碍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贫困生;心理健康;化解
近年来,很多媒体都对贫困生予以关注,但对于贫困生,特别是普通中学的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却少有提及,而普通中学贫困生的心理能否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视的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范围内对15所普通中学里32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73.5%的贫困学生都存在程度不等的自卑状况,只有21.8%的贫困学生比较积极。而我们一些教师对贫困生的关心很大程度都注重于物质上,却常常忽视了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隐性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矫正。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因为贫困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长此以往,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轻则影响心理健康,重则导致人性的扭曲,仇视社会,甚至导致犯罪。对于如此种种不良的心理危机,正处于成长期、涉世不深的中学贫困生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化解。我们做为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去关心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呢?
首先,我们来看贫困生出现心理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
不少贫困生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往往只是一句空话,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容易导致“心理贫困”。第二是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电子词典、MP4、手机、高档衣服等时尚物品在中学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但由于经济的原因,贫困生们对这些高档的消费品可望而不可及,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第三是社会文化的不良因素加剧了贫困生的心理困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第四是完美理想与实际能力差距造成的差距。很多贫困生在学习上是出色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要变得“出色”是多么的不易。由于从小缺乏艺术、体育方面的训练,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他们与优秀同学之间差异其实更多是自信心方面的差距。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多怀疑,容易产生不满、自责、失望的情绪,这种追求上进却又没有明显进步,不甘放弃又信心不足的矛盾,使贫困生烦躁,不安,焦虑,紧张,无所适从。
所以,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强烈的自卑感,极度敏感、脆弱的自尊心,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的人际关系,因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学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时候,就会引发问题行为。在贫困生的问题行为当中,比较突出的除了人际交往困难、学习失败以外,还有出走、旷课、偷窃、打架等,甚至以极端的方式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不时出现的中学生轻生事件。这无疑给贫困生及整个社会带来无尽的困扰和危险。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帮助他们化解这些困扰和危险呢?
贫困生心理障碍究竟能不能化解,又该怎样化解呢?如果我们只是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没有帮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的奴役,就等于治标不治本,也不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证明,政府、社会、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和培养他们的自尊自强精神,使其有动力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远离心理危机。
首先,做好贫困生本人的思想工作,培养其乐观的人生态度。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时期, 我们应当教育他们勇敢地直面生活,让他们明白,“清贫更能锻炼人”,贫困的经历更可以帮助自已直面人生,并树立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教育他们树立“贫困是一笔财富”的信念:物质上的贫困将赋予我们比常人更多的坚强、执著,更多的毅力、质朴。这些东西既不能被人掠走,也不会过期变质,它们如同蚌内久磨的砂粒,最终将历练成熠熠生辉的晶莹珍珠,让我们受用终生。进而培养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清醒地认识到挫折是生活的挑战,成功的机遇,在挫折面前不能气馁,要开拓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与此同时还要教会他们一些积极的自我心理防卫方法,以缓解心理压力,激发生命的潜力,焕发青春的火花,实现时代和社会需要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完善。
其次,做好贫困生周围同学的工作。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加强学校、班级等同学之间的交往互动。要注意在学校和班集体中培养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消除自卑,孤独等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学校、班集体、同学之间三方面因素对贫困生的和谐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动力,因为他们从成长到现在,在学校生活时间最长,和同学交往最多,受老师的感染最深。只要学校各方面对贫困生加以爱护,帮助,交给他们解决自我困惑和认识社会的钥匙,才能促其自立、自强。
再次就是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进一步加大“奖、贷、助、补、减”政策的实施;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设立优秀贫困生奖学金;学校各部门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因为没有必要的物质做后盾,贫困生起码的生活都维持不了,心理上怎能没有负担和忧虑?所以学校应该争取(下转第36页)(上接第69页)广泛的国家和社会救助,联系助学贷款、宣传奖学金政策、减免学杂费、筹措发放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建立各种“爱心基金”或保障基金,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资助贫困生。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使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
马加爵杀人案,折射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存在的缺失和遗憾,给社会提供了一本值得反思的反面教材,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更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对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注入足够的“精神营养”,从心开始,使学生在温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贫困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里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是一群优秀青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是我们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的健康发展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的维护他们心理的健康,有意识的保护他们的积极向上的天性,鼓励他们不要为局部的困难所担心,贫困生应该胸怀大志,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霾,去拥抱幸福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和人格发展问题》,郑敏燕、廖柏珊
[2]《浅谈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杨志恒,陇东学院教科所
[3]《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李海星,中国高校学生工作之窗
[4]《谨防贫困生“心理贫困”》,方文晖等,中国教育报
- 【发布时间】2015/1/14 17:19:31
- 【点击频次】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