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书声,校园因你而美

 

【作者】 潘小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书声,校园因你而美

浙江省浦江县治平中心小学 潘小玲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二、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等起着其它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不能说万能,但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不容小视。而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朗读的形式也异彩纷呈。有感情朗读是低段学生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关键字】 小学低段;有感情朗读;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位置显赫,举足轻重,低年级处于朗读的起步阶段,肩负着达到朗读训练目标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双重任务,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选择科学的方法,通过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训练,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学好语文这座大厦打下扎实的根基。但,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亦是“死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实际上,凭借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朗读,朗读就会停留在认读的阶段。课堂中,学生唱读成风,不会停顿,很多外地生操着一口的家乡音,读起来结结巴巴,更谈不上对文本的感悟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尝试给孩子们搭建一些台阶,引导诱发孩子们的有感情朗读,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感情朗读亦可称之为“美读”,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有感情朗读的过程很重要,教师应努力展示: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共鸣,直至内化。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注意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唤起朗读

  朗读,既不同于文学创作,也不同于音乐创作,它的基本特点是“取他人所作,由自己所读,为别人所听”,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去感染学生。情感看不见摸不着,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良好的情境对有感情朗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鲜活的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情感,将言、形、情融为一体,更加形象感人。

  低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朗读,更容易产生紧张,羞涩的心理,怕读不好,怕读错,害怕去读。为了让他们消除这种心理,锻炼他们的胆量,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渲染适当的气氛尤显得必要。如今我们的课堂已经告别了单一的课本和黑板教学,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的情境,引领学生从纯文本进入更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身心感应,诱发联想,从而进入意境,使气氛得到渲染,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把理解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例课文《画风》中重点句“梨树挂起了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朗读指导。课件(配乐)展示图片:“果园里,梨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黄澄澄的梨子,苹果树结满了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田野里,金黄的稻穗上长满了饱满的谷粒,火红的高粱穗沉甸甸的低下头”,创设情境,学生身临其境,唤醒他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心情,让他们十分有兴趣的将内心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而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以情动情”也是有感情朗读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个人的情感有时可以影响别人,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老师的一颦一笑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依据,课堂上老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的,“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课堂上,教师丰富的情感体现更能直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尤其是低段的学生,他们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教师要运用自身优势,通过语言、肢体、表情、声音等多种形式,创设情感的情境,宣染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汪潮教授将创设情境分为六种途径:(1)生活展现情境;(2)实物演示情境;(3)图画再现情境;(4)音响渲染情境;(5)表演体会情境;(6)语言描绘情境。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文本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形式多样,试着朗读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有很多,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还要安排多种形式的读。

  1 教师范读,学会模仿。

  低段学生读的能力和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课文的理解也缺乏生活经验,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恰好刺激了孩子们直接感官,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直接呈现在他们面前,起到了帮扶作用。孩子们天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老师的范读自然成了他们模仿的蓝本。这是指引学生通向美读的一条最有效的捷径。教师的抑扬顿挫、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美读不仅向学生再现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也把孩子们诱入到有声文本中去。而且激情的美读留给孩子们一个神秘崇高的形象——“我的老师真棒,我要像她一样!”,从而让他们从心底升腾起美读的欲望。

  一位老师在范读《葡萄沟》后,学生们陶醉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有的孩子说:“听完老师的朗读,我特别想去吐鲁番吃葡萄,都忍不住要流口水了。”;有的孩子说:“听着老师的朗读,我仿佛真的来到了葡萄沟一样。”。可见,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语气,美的音质感染了学生,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树立了榜样。

  2、个别朗读,学会评读。

  教师范读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对象,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但是容易产生固定语调,长此以往,有可能会扼杀学生鲜活的个性。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在范读引领的同时,应该通过个别朗读加以训练,让学生展现不同的情感,能做到“会读、会听、会评”。指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做出评价,以点及面的做法,让学生从一位学生的朗读中体悟出其朗读的合理或不合理,不仅加深双方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3、分角色朗读,学会合作。

  低段小学生的课文贴近儿童生活,从孩子们的思想实际出发,反映了孩子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这样的文本十分角色朗读最好的素材。例如《胖乎乎的小手》中,兰兰因为长辈喜欢自己的小手,就想用双手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完全是儿童的语言、儿童的想法、儿童的心理。课堂上,让学生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朗读;或是自己喜欢哪个角色,就试着扮演那个角色。读时,确立解说员导读叙述部分,也可采用纯对话式的形式练习。这样,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表现自我,不断入境,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也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读。

  4、师生、生生赛读,学会张扬个性。

  在课堂40分钟里,教师要完成的目标很多,有感情朗读只是其中一部分。教师往往会采用齐读的方式,认为齐读更节省时间,容易出气氛和效果,同时也能避免单个学生朗读胆怯的现象。殊不知,这样的方式让多少学生在追求和其他人的统一时,被迫抛弃多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个性飞扬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阅读教学。”因此,我们要多给孩子自由朗读和个体朗读的机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通过师生、生生赛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注入自己的情感体会,张扬个性。

  三、细节处理,美化朗读

  朗读的细节处理是否得当是朗读好坏的关键。教师必须懂得技术地处理细节,从而使朗读更为专业化,让朗读变得更为美妙。

  1、重音的确定

  有些段式相近的课文,在朗读时比较不容易把握,往往会显得比较平淡,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音的处理。通过训练,让学生初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一些词要读重音。尤其是低段学生,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重音的处理,这样学生的朗读就向精彩迈近了一步。

  2、正确的断句

  低段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之所以会出现“唱读”现象,就是因为没有正确把握停顿,尤其是不会正确断句。要想让学生明白如何断句,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句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理解,会呈现不同的断句方法。因此教师要作好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朗读拥有抑扬顿挫。

  3、语调的把握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语调,在感情朗读指导中,可告诉学生,写景状物的文章可读得响亮明快,突出赞美之意;写人记事的要根据内容而定,反映黑暗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要读得深沉舒缓,突出凄凉的情感;反映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读得高昂激动,突出欢快的情感;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诚然,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就一篇文章而言,有时还要依其行文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曾经听闻有人读菜谱都可以读得让人感动地流泪,若非对菜谱的语调作了艺术性的处理,怎能让闻着潸然。

  四、表演引导,善于朗读

  学生将文本的感悟和已有的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如何让孩子们的朗读走上一个台阶,学以致用,学生表演引导的重要作用便凸显了出来。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曾说过:“语言是传情达意的标记,含有声音语、文字语和态势语三种。”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就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感悟,在朗读中加入丰富的体态语言,让学生边表演边朗读,帮助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内化。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我让学生试着用动作来表现“无边无际”,并且带上自己认为合适的表情。学生都举起双手过头顶,然后慢慢展开放下,脸上带着自豪,嘴里还念着:“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在表演朗读下,学生既自然地读出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无边无际”这一词义,真可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本就像不同地貌特征的风景,琅琅书声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我们徜徉神奇美妙的书海。多读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但毫不知“情”地读不是我们的追求,即使读得再多也未必能读好文章。低年级朗读教学不提倡深入分析理解,要使朗读更有效,教师要做的就是及时帮孩子们架起阶梯,使文本包含的情致和意蕴深入浅出,让他们顺梯而上,含情美读,让点滴变成丰富,模糊变成鲜明,肤浅变成深刻。让那琅琅的书声充满校园,声声入耳!让校园因书声而独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汪潮  《语文教学专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3

  [3]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0

  [4]http://www.ludongpo.com  东坡语文网

  [5]陈海群  《以板块式教学理念指导低段学生朗读》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网

  [6]马媛媛  《找寻朗读教学中的共鸣》 宁波市北仑区长江小学 

  • 【发布时间】2015/1/14 17:21:01
  • 【点击频次】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