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学习兴趣

 

【作者】 马畔菊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学习兴趣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中学 马畔菊

  兴趣是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

  初中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能太长,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弱,对一切新鲜事物兴趣极浓记忆力强等,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该针对这些特征,探究出适合初中生的课堂模式,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以下是几点是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验:

  1.利用俗语、成语、精彩诗句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讲述达尔文的故事导入《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以“大树底下好乘凉”导入《蒸腾作用》;以“树怕伤皮,不怕空心”导入《运输作用》;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导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以“非典”、“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导入《预防传染病》;也可通过“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导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导入《食物链与食物网》;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导入《植物的营养生殖》。

  精彩的有效情景导入在每节课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情景导入要有助于学生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学习本节知识的目的及对后续所起作用;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起到衔接作用,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有效情景导入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对学生提供刺激,使得刺激情景能够被学生知觉到,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情景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风趣,但又要注意思想性、科学性,雅而不俗。

  2 运用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设置问题的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一节时,进行如下设计,创设问题情景。

  师:有一天,小王同学起床晚了,没有吃早饭就匆忙到了学校。上第一节课时他就感到很饿、无力、心慌、头晕、还直出冷汗等,皮肤也很苍白。第二节是体育课,可是一向身体很健康的小王却昏倒在了地上。老师和同学们迅速把他送到医院,医生检查时发现,小王脉搏快而弱,呼吸短促,瞳孔扩大,血糖降至45 mg/100 mL以下。同学们想一想:小王可能得了什么病?

  生:他可能是患了低血糖症。

  师:对,医生也诊断为是低血糖症。那么为什么低血糖会导致这些症状呢?

  生:因为葡萄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师:人体内大多数细胞所需要的能量是由于葡萄糖的分解,释放出储存于它的化学键中的能量来提供的。某些种类的细胞比其他细胞需要更多的葡萄糖。神经细胞要消耗大量的葡萄糖。成年人的脑只占体重的3%,但每天需要100150g葡萄糖提供能量。一般情况下食物中的葡萄糖不足或偶尔食物摄入不足,肝糖原也能分解补充,足以提供脑和其他组织的需要。但小王没有吃早饭,离上一顿晚餐已有十多个小时,此时胃肠道已空,血糖只能保持在正常偏低的水平。再加上体育课的剧烈运动,血糖就下降至45 mg /100 mL以下,于是就出现了低血糖的症状。

  师:那么医生对小王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生:给小王吃含糖食品,如果他自己不能进食,就注射葡萄糖溶液。

  师:小王以后肯定不敢不吃早饭了,同学们也是一样。人体内的葡萄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吸收。所以我们每天早上都应该吃一些米饭、面条、馒头等含淀粉丰富的食物。学生对这个平时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一时无法得出答案,这样就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激起他们了解其中原理的兴趣。

  例如,讲“血液成分”这一节时,教师首先用课件展示一位患者的检验报告单,资料分析:

  成年人体内血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4.05.5×1012/升(男),3.55.0×1012/升(女)。

  白细胞:410 ×109/升。

  血红蛋白:120 160/升(男),110 150/升(女)。

  血小板(100 300 × 109/

  医院检验科报告单

  姓名:张**      性别:男      年龄:41  病案号:  科:  病号: 床号:

  临床诊断:__________   

  送检物:____________      检验结果:急   普通   检号

  检验目的:__________      项目               测定值

  送检人:____________      RBC             3.59×1012/L

  时间:______________      WBC            11.5×109/L

  医师:______________      Hb                127g/L

  化验费:_____________       PLT             140×109/L

  收章费:_____________       报告

  日期        检验者___报告者___

  然后,教师提问:这是一张检查患者什么的报告单?它检查了患者血液中的哪些成分?这些检测值与正常值有有什么不同?从而可以推断该患者可能患有什么病症?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地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从而为讲解“血液成分”这一课奠定了基础。

  3. 发挥比喻的作用,激发学生认同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中讲解“反射弧的结构”时,如何让学生理解神经冲动传导方向和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是教学中的难点,考虑到学生对“膝跳反射实验”已有感性认识,我在教学时就将“反射弧的结构”与学生熟知的电脑进行比较,将“感受器”比作“键盘或鼠标”,“神经中枢”比作“UPS”,“效应器”比作“屏幕”,由于学生对电脑极感兴趣且认识较深,所以通过巧设比喻收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信息时代,学生见多识广,教师在设计比喻时,应密切联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精心构思,力求比喻贴切易懂,新奇有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认同感。

  4. 以探索性实验代替验证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以激发学习兴趣,自觉产生解。但教材中的常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是经过反复验证了的,这些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学生的兴趣会渐渐消退。因此,教师应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呼吸作用”一节中“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CO2”的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大部分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装置及方法,验证了萌发的种子在呼吸时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因此我就提示能否用学生已知道的CO2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来探究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后,许多学生想到用口吹气的方法,通过比较,自然地理解了种子呼吸时,放出了与人呼出的气体中一样的成分即CO2。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了解学习过程,学会思考,怎样学习,这样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生物课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不但关系到教师的个人提高,更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知识、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 【发布时间】2015/1/14 17:37:06
  • 【点击频次】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