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怎样创设地理课堂的教学情境

 

【作者】 黄生荣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怎样创设地理课堂的教学情境

广西容县杨村中学 黄生荣

  【摘 要】 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创设怎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我们采取突显“生活地理”, 想方设法把地理课上得有趣,从而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学情境;生活地理;主动学习

  中学阶段的学生虽已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但这个年龄段也正是学生活泼好动、新鲜好奇、想像力丰富、求知欲强烈的时候。而地理是一门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学科,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强硬塞下好多东西,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

  一、突显“生活地理”

  在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经历体验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如土地、气象气候、环境保护、世界热点等,树立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现代公民意识,创造机会为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周围和社会上所关心的地理问题进行讲解,并进行分析,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知识确实有用。这就激起学生强烈地学习地理知识的需要,引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地理课堂中经常结合生活实际启发:现在冬天为什么不太冷?每隔七、八天就有一次强冷空气的过境,使我们这个地区气温下降幅度较大,为什么?夏天,人们为什么都穿浅色的衣服,冬季穿深色的衣服?新买来的自行车,只要一遇到下雨,表层的漆就会脱落,为什么?同学们到广州等大城市去,感到最头痛的事是什么?交通拥挤,行人太多,空气的能见度较差,噪音震耳。接着就以上同学看到的、生活中体验到的地理现象指导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要求学生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写研究性专题论文等。这样,大家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一种迫切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因而群体性的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二、想方设法把地理课上得有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好多教学方法,但我觉得切实可行的,有以下几种:

  1.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师生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关键。例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我先和学生一起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引发了学生热爱自己伟大祖国的自豪情感,把学生带入一种欢快、向上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地去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有意识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产生,消除不良心理状态。例如,有一次我去上课(前一节课上的是美术课,老师让带绳子),上课铃已经响了,有两位同学还在玩绳,班长喊起立,他们俩还舍不得把绳子收起来,我站在讲台上,一言不发,班里马上鸦雀无声,我往他们俩那儿扫了一眼,没有开口训他们,他们意识到了马上收起绳子。我后来发现,这一节课那两位学生听课比以往都认真,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有了错误,而老师没有批评,保护了自己的自尊,从而保持了良好的心理状态。相反地,如果当时我借此机会,而把两位同学大批特批一通,既使他们不反驳,心理也很委屈,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以这样的心理状态去听课,效果能好吗?

  2.补充生动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像。

  课文正文叙述的地理事实,大多语言精炼,但缺乏生动的描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地理事实的印象,增强感染力,还需要增补一些形象生动的材料。例如,在讲内蒙古高原时,引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诗句,使学生很容易想像到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一片原野的景观特点。再例如,在讲我国“气候特征”中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时,课本上有一表格“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以说明我国冬季是世界上同一纬度最冷的地方,学生乍一看那些数字,引不起什么感觉,我这样引导学生:一月平均气温齐齐哈尔是-19℃,巴黎是3.1℃,单从两个数字来看,并无什么感觉,可是如果与我们生活联系起来,你就会想到齐齐哈尔冬天多冷啊,而巴黎冬天多暖和呀,然后再升华一步,就可发现,我国是世界上同一纬度最冷的地方。

  3.巧用一些地理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气候特征”的“复杂多样”时,谈到由于我国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曾于6月上旬早晨,从川西高原阿坝出发南行,进入成都平原时,路过海拔3600米处,水沟尚结冰;行在海拔2700米处,看到小麦生长旺盛。但到了海拔1503米处,小麦已将黄熟。在下行至海拔1360米茂汶,农民正忙于打麦子。晚间到灌县海拔780米处,小麦早已收割完毕。在汽车一日行程之内,看到了几个不同的季节的农事。可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么一讲,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再例如,在讲“地震”时,为了说明较大震前往往会有一些动物异常现象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唐山大地震前,一位农民养的狗,主人在屋里睡觉,它进来咬他,把它打跑后,刚躺下,它又来咬腿,主人很生气,边追边打,刚一出门,地震发生了,狗救了主人。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听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从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就在于手指尖上。”这个“手指尖”就是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要作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这方面我也作了一些尝试。例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我让学生一人准备一张纸,我在黑板上画出中国政区轮廓图,指导他们在纸上画,然后,一一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学生们兴致很高,印象也很深刻。再例如,为了让学生熟练地记住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我这样进行:我先让学生把课本最后“我国政区拼合图”按课本拼图要求剪成28份,并分别涂上颜色,标上省份名称,然后进行拼图比赛,这么一做,学生对省份的名称和位置记得很牢。尤其是,我发现,学生看着自己的杰作,脸上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这样以来,对后面的中国地理的学习也非常有帮助。

  总之,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有较强的感染力。

  • 【发布时间】2015/1/14 17:38:14
  • 【点击频次】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