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贵州省安顺市第十二小学 陈家贵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形式,是指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原有经验和学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的概念或是新的成果。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新颖的解题思路,一个小发现、小创造等都是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一、抓住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创造欲望。
小学生在进行活动时,兴趣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小学生兴趣浓厚时,他会专心的研究,探索。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兴趣又可称为“好奇心”, 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如我在按大小排序和匹配时,我故意漏出了小红旗和大小不一的小狗和骨头,这下马上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直接问我,小红旗有什么用,为什么小狗有大有小,是不是狗妈妈带了狗宝宝出去玩呀,我只是告诉他们认真听,这节课,小孩子听得很认真,很快就会说最小的、小的、大的、最大的。也为我对这个难点破解简单省时多了。此外,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非常规、反常规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像和幻想成分的参与。 创造离不开想象,孩子想象力开启幻想世界。只有在这种自由幻想世界里,创造思维才会萌发。如我在教给花朵做标记时,活动目标上只要求让小学生尝试根据物体的颜色特征制作颜色标记就够了,可刘馨康小朋友却不这样想的,在给图形做标记时,由于我的忽视,我拿出了不同形状的图形,造成了他在归类时,把相同形状的物体归在了一起。我表扬了他的想法,这不但保护了他的丰富的想象力,还使我认识到孩子们有他独特的思维。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积极引导孩子大胆幻想,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设法促使孩子动手参与。
二、科学运用知识迁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最简单的办法是多解练习。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应教学的实际,提高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型和恒等变型的能力。以一题多解为例,从各种习题中找出规律,便能举一反三。作为教师要精选例题,按类型、深度编选适量的习题,再按深度分成几套,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想,进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应用题复习教学中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王师傅原计划15天生产零件900个,结果4天生产了360个,照这样进度可以比原计划提前几天完成?”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来解答这道题呢?”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学生发现有多种解法:
归一解法:15-900÷(360÷4);
比例解法:设实际x天完成:900/x=360/4;设提前x天完成:900/(15-x)=360/4;
方程解法:设可提前x天完成:900÷(360÷4)+x=15。
这些解法,使学生沟通了比例、归一、倍比、方程等知识间的联系,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只有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巧妙“改造”思考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思考题是小学生思考的材料,它要求小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最终寻求问题的解法。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对思考题的原题“改造”来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和教学水平,并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例如:1÷11;2÷11;3÷11……想一想,得数有什么规律?实际上,1÷11=0.0909……,2÷11=0.1818……,3÷11=0.27……,9÷11=0.8181……,得数都是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2,这些循环节上的数字分别是9的1倍、2倍、3倍……9倍的数字。那么,“改造”一下原题后计算:127÷11,得数是多少呢?依原题规律:127÷11=(121+6)÷11=11.5454……很显然,通过对思考题的原题“改造”,能够加大学生的思维力度。特别在学生学了后续知识以后,“改造”以前做过的思考题,更有思考价值,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四、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地开展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小学生来说,不要求他们创造数学知识,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勤于多思和创造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在提倡多思与首创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会用一般解法解题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总之,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 【发布时间】2015/1/14 17:41:42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