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教学内容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中心小学 潘 勇
“语文课,要教一些语文的东西。”这些呼声现在越来越高涨了,从专家的讲座,杂志的论文,公开课的评论都能听到。
语文的东西,专业上称它为“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博士指出:“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变革。”①以前,我们观课评教的习俗角度是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观课评教的角度上升到了教学理念。而理念的落实,往往也被理解为教学方法,或追溯于教学方法了。现在,专家指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首先关注教学内容,先要落实到“教什么”来。
教什么,这个问题,有人可能要说这还用问吗?教课文啊!比如说,你碰到教同一年级的老师就问,现在教什么呀?教《晏子使楚》呀!但是,你如果不是语文老师,你是数学老师的话,对方的回答可能就是我教“两步计算应用题”呀,或者是“相遇问题”等,如果是科学老师,他会回答,我教“沉与浮”。哪怕是同是语言学科的英语,对方的回答也会是我教某某语法等。
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所教的课文,是叶圣陶那句至今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它就相当于数学课本上的那一道道例题,科学里的那一个个实验,英语里的那一段段情景对话。你想想看,数学老师科学老师英语老师有用这样的例子来回答自己现在教的是什么的吗?没有,那怎么唯独我们语文老师用一个例题来当教学的内容来回答别人了呢?
综观中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从来没有把例题习题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的。因而,张宇田在其文章中就明确提出:“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在实践中经不起检验”。②
那语文教学要解决什么样的语文问题呢?其实,这教学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里所要罗列的事情,而不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自己在探寻的。你看,《韩国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表述就是相当完备和系统化的。该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表述有着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用语。如在“内容”项目分类上都统一用“本质”、“原理”、“态度”三个概念来概括表达。其表述层次多重而又分明,表述的课程内容明确而又具体。
与此对照,我国的过去的教学大纲,现在的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基本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与目标混在一起,笼而统之,缺乏操作性。我们看现在的课标,就只有“课程目标”,下面设“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没有专门的教学内容设置。因而,自然不自然中,教师与学生们便把课文这一篇篇案例当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
没有在课程上确定教学内容的语文教学,如果不想把课文这一篇篇案例当教学内容来进行传授的话,便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这一层面上来。而这,几乎成了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
但是,教材中哪些才是语文的东西要拿来教,哪些不是语文的东西,不需要用语文课来安排呢?一个方面,一篇文章出现在教材中,是因为它的某一点某一部分派上了用场,而且往往只派上了这一用场。另一方面,夏丏尊说过,“所有的‘语文知识’其实都可以在一篇选文中学到。”于是,所谓的教师个人创造性开发教材便也成放任“教学内容”的“人治”。换句话说,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或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时候可以教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学生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语文便一直在混沌中热热闹闹了。
那么,在目前语文课程内容研制落后乃至空缺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凭籍手中的教材把握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教学内容呢?我想,有三个立标可暂作航灯去对照对照。
一、根据课程目标把握课文中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虽然空缺,但课程目标却还是有的,虽然明晰尚不理想,但有些还是具有操作性的。比如“阶段目标”“第一学段”“阅读”中的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第二学段”“阅读”中的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这些目标的达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其操作性还是蛮强的。但是,在哪些课文中达成哪些目标呢?这还需要老师们自行摸索。
二、关注教材中的单元提示、课前提示和课后习题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绝大多数按人文情感来安排的,在低、中段的单元提示中,基本上没提到什么学习内容,到了高段,才出现一些比较明确的语文学习内容。
如五上的第一单元,提出“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单元“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第三单元“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第四单元“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第六单元“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第八组“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一些略读课文前,教材都安排了“课前提示”。其中不少提到了“教学内容”。且看三年级下册:
第8课《路旁的橡树》: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20课《妈妈的帐单》: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32课《夸父追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几课的学习内容都是要求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完全按照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中“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安排的。类似的安排还有一些,到了高段,还往往用略读课文前的“课前提示”来配合单元提示的学习内容进行训练。
再者,课后习题也有一小部分为达成课程目标而体现出的教学内容提示。以四年级上册为例:
15《猫》:我能体会到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作用,还能用这些词语说句子呢。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三、根据课本特点,重视言语表达形式
有人提出,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教学,其实,所有各科都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的。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就是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称为有意义的言语学习。语文如此,数学物理也是如此。但是,言语作品是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统一,任何言语内容都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言语形式,任何有效的言语形式也都不可能不表现出一定的言语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
在这儿,王尚文教授指出:“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所教学的是教材的言语内容,而语文学科则应以言语的形式为教学内容。”③
换句话说:其他学科重在教材的“说什么”,而语文则应重在教材“怎么说”,以使学生从中学习如何具体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培养读写听说等语言能力。对于其他学科教材的言语,懂得它们“说什么”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怎么说”也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它“说什么”。而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必要,但却是为了理解它“怎么说”。
就教材的内容看,语文教材有的可以直接分别划入品德,科学,社会等学科;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如果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一门槛,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论文,也不会上成政治课,跨越了这一门槛,即使教的是诗歌,小说,散文,也会上品德课或别的什么课。由于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这一规定性缺乏了解,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认识,明确的观念,西风来向东歪,东风来向西倒,这样语文课的开设时间虽然最长,教学时数虽然最多,教学内容虽然最“丰富多彩”,学生负担也实在不轻,但真正用来教语文学语文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夸张地说,有的学生可能甚至从未上过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也就是说,从未上过如何学习“怎么说”的语文内容。
那么,如何抓住语文“怎么说”来进行教学呢?我们来看一下虞大明的《梦想的力量》第六自然段的教学,看怎样落实语文“教学内容”的:
1、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做了几件事情?赶快圈一圈.
2、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如擦窗户、捡松果……
3、瑞恩为了实现他的梦想,只做了这五件事吗?从哪儿了解到了信息?
4、省略号可不是简简单单的六点,它应该是一幅又一幅生动的画面。你能不能透过这个省略号,仿佛看到瑞恩在为实现他的梦想而做的其他的事情?能不能说上几件?你说——
5、看来同学们都很会写作文。咱们要选择几件典型的事情来写,不要像记流水账那样把所有的事情都列举出来。那么虞老师选择这样五件事情,你们想一想可不可以。我选择,瑞恩擦窗户,瑞恩拖地板,瑞恩洗碗,瑞恩洗衣服,瑞恩擦茶几,我选择这样五件事情,行不行?
6、小结:如果能够选择不同类型的事例,那就会使我们的文章更有说服力。明白了吗?
除了像虞老师那样在教材中发掘出这样的教学内容外,上面所说的教材中的单元提示、课前提示及课后习题,也有很多地方提及到了言语形式的表达,即体会语文是“怎么说”的。如二年级下册27课《寓言两则》课后的“读读想想”: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体会“怎么说”的语文教学内容。
遗憾的是,这些提示相当有限。除此之个的哪些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用来教学哪些语文的“言语表达方式”仍需要教师们去自已摸索。但是,把握住“怎么说”这一目的去备课,怎么教都会是语文课的。
- 【发布时间】2015/1/14 17:48:52
- 【点击频次】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