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教好初中语文

 

【作者】 拉 旦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如何教好初中语文

青海省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在实践新理念的同时也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却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规律产生怀疑甚至责难。如,“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方法”,“循循善诱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规律是经实践千百次检验才成其为规律的,本来是无庸再加以论证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老师却连声对其说“不”。这些语文教学规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是否仍然不失为规律,实在有为之一辨的必要。假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它仍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我们却有违这些规律,那么将给课程改革带来巨大的损失。

  一、多读多写,不是无效、低效的读写

  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也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有关语文实践的观点。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大量”就是多,这里没有前提。课程标准中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对阅读量的“多”的规定,“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这是对写作量的“多”的规定。可见,在新的语文课程中,仍然强调多读多写,只不过是课程标准用语文实践来涵盖它。在讲“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时”,可能会有人责难:无效的读和无效的写是不是也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人不理解内涵最丰富的概括总是最简洁的,已成为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多读多写”,是内涵最丰富的概括,它简洁地概括了读写能力形成的机制在于“多”,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多读多写是指有效的、高效的读写实践,不同于呆读傻写,无效低效的读写。无效的读写不是多读多写的固有之义。多读多写所表达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被无数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在课程标准中,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成分。多读多写是培养读写能力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培育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培育语文素养的途径更多,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搜集资料,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因此,在应用“多读多写”这一语文教学规律时,要避免用它取代培育语文素养的其他途径。

  二、训练,不是繁琐的练习

  “训练”,含有“训与练”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读、指点、引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练就是“练”。只有把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训练。“训练”,不是繁琐的讲解,也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题海战术。以往课程中出现的繁琐的讲解、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等弊端不是倡导“训练”之过。从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大家到一线优秀教师如霍懋征、李吉林等人的论述中,找不到“训练是繁琐的讲解”“是死记硬背”“训练是题海战术”等说法的蛛丝马迹。先说“练”,叶圣陶说“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习的东西变成自已的东西,譬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吕淑湘非常重视练和怎样练,他认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多练习才能提高。”怎么练?他的意见是,要有用词、造句的基本练习,也不能忽视阅读的综合练习,逻辑思维的训练要包括在内。他极力反对着重试验学生是否把念过的东西记住了的练习,倡导那些试验学生能否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练习。张志公更是主张,要扎扎实实把语文训练这一环节抓住,同时告诫说“凡事总要做得恰当,不要做过头。更重要的是,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而不是从别的什么出发。”再说训。叶圣陶先生的训的核心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主张教学时,学生见不到处给他们点说,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吕叔湘对训的表达是,相信学生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学的能力,方法就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条件,包括图书、仪器和种种实物,也包括教师的诱导、启发、讲解和检查,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积极的、主观的努力。上述有关训的含义,对老师的训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中有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练。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去练,在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练,培养正确读写汉字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练,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引导学生练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口语交际教学中老师的训,就是要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练听与说,培养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三、循循善诱,不是一步步牵着学生走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孔夫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颜渊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天分应该是很高的吧,他对孔夫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近乎崇拜。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意思是说,孔夫子先教他知古今,达事变;然后教他尊所闻,行所知,使他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孔子的有步骤的教学始于学生的愤、悱状态,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从学生想弄懂却无法弄懂,很想说清却无法说清的时候开始,然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弄懂、去说清。

  一处阻碍消除了,思路畅通了,还会有下一处阻碍,还要给予启发。学生就这样在教师循循善诱中学会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受到推崇的“突破法”教学模式,从“确定突破点—了解突破点—理解突破点—深化突破点—延伸突破点”的程序安排,可以看出也是遵循一定的教学步骤的。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需要新理念,更需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违背教学规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新理念,才能使教学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在实践新理念的同时也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常识。

  • 【发布时间】2015/1/15 8:39:45
  • 【点击频次】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