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论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第一幼儿园 吕 艳
【摘 要】 赏识教育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言,它是更为符合人性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赏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的接受了的教育。在教育的影响因素中,家庭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家庭的教养方式决定了父母在子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探讨对幼儿的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幼儿,主要通过五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提出问题引出赏识教育,其次是赏识教育的起源于现状,再次是为什么进行赏识教育,然后是如何进行赏识教育,最后是赏识教育赏识什么。本文以文献研究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对上述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让教育者正确的认识赏识教育并能够科学的运用。
【关键词】 赏识教育;幼儿;问题;策略
一、问题的引出
当今中国,应试教育的重压使人们将最美好的教育远离了生命、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时代,高考的重压使孩子本有的灵性也随之消失了,家长绞尽脑汁、想尽各种方法想让孩子拿回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在种种情况的压力下,上学前的孩子有多少个十万为什么而进入学堂内却成了一个为什么也问不出来。上学前玩耍,上学后却献给了作业,这样的结果,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指责,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要求的更多的是学习的结果,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与父母缺少了一种对孩子的欣赏与赏识,总是以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孩子成为他们手中的“武器”,也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血案,让最爱成为了最不爱,从而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相关案例:
1、1999年9月15日《河南日报》报道,河南省焦作市的符春丽在自己的卧室里,被其15岁的儿子圆圆砍了40余刀而死亡,圆圆杀母的理由只有一个,她总是逼着他学习,他除掉母亲就是想得到一点自由。
2、2000年1月7日《金华日报》报道,17岁的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徐立用榔头将母亲打死,只因不堪受母亲对其严厉和无情的管教。
3、2000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甘肃省景泰县,16岁少年齐刚把亲生母亲杀死在家中,问其原因,他回答:就是渴望能多得到一点自由。
4、2001年据《贵州都市报》报道,一对15岁的孪生姐妹因父母管教过严,将剧毒放在饭中,将亲生父母毒死在家中,姐妹在监狱中写到:“我希望天下的父母对孩子能像朋友一样,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真正理解孩子,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物质要求,而是精神需求;我希望天下的老师能够真正使用公正的天平,别再存在好生与差生的区别,只要你真正关心、理解他们,好生与差生,都会变成好生。”
5、《扬子晚报》2002年4月7日报道,德国东部图林根州首府爱尔福特市一所中学校园里,一名因数学成绩不合格而被校方开除的学生,开枪打死17人后饮弹自尽。
6、《北京青年报》2000年10月26日报道,遇难玉溪市被城镇夏井小学发生了一起罕见的恶性事件:教师体罚学生并强迫学生吞吃苍蝇。
7、《人明日报》2000年5月31日报道,陕西一名小学教师,为了惩罚从同学文具盒中拿走10元钱的学生,用锥刀在这位小学生的脸上刻了一个“贼”字。
8、《中国教育报》2000年4月21日报道,云南省会泽县上村乡中学教师聂朝宽,因14岁男生张波未完成作业,并在罚站时与同学玩闹,便重击他十几个耳光,打翻在地,数分钟后张波因呕吐物阻塞呼吸道窒息死亡。
9、《中国教育报》2000年3月7日报道,江西省南昌市莲塘一中十几位学生因一道数学题未答出,被数学老师李某罚抄1000遍。
10、《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5日报道,南京市一名初二男生坠楼身亡,这位14岁的少年没有留下任何遗书,有的仅是裤口袋中尚未做完的试卷。
11、上海某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因期中考试三门学科考了班级第一名,父亲为了实现考前的陈诺,花107万给儿子买了一辆宝马车作为物质奖励,这辆车专门用于接送孩子上学,其余的时间车都闲在家里,许多人感叹“宝马能成就好马吗?”
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桩桩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深思,我们父母的爱有错吗?父母和老师爱怎么就成为了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压力呢?当今的应试教育下,受教育者的好与差要在一张张的试卷上来展示,曾今的欢声笑语都装在了肩膀上厚厚的书包里,而孩子们却成为了奴隶、牺牲品,这些案例中的孩子,他们是真的想这样做吗?这样的结果不是一天可以形成的,教育者有没有为他们创设了环境,有没有和孩子坐下像朋友一样的谈心?由此,我们更深信,幼儿教育是我们教育的核心,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事实让我们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扪心自问,这一双双曾经天真烂漫、身心健康的孩子本应该成为父母和老师最天然的孩子和朋友,为什么会成为最亲密的敌人?我们呕心沥血要培养的孩子成了灭绝人性的刽子手?让父母和老师的最爱成为了最不爱,我们究竟对孩子实施了怎样的教育?让“钢”变成了“铁,”同时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多少的高分低能儿,这样的结果是父母及教育者不愿看到的,但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的创新——“赏识教育”,它的出现让不少的家庭与教育者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尝试着在一步步的这样做,从而取得了成功,“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7月第五版)中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
目前,教育界人士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各不相同,当代赏识教育的代表周弘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众说纷纭的观点下,笔者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互动的教育,首先是教育者运用赏识的方法将爱具体化,对受教者(这里专指幼儿,幼儿是指三到六七岁的孩子)而言是一种爱的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是在教育者创造的良好环境下,运用语言、肢体以及其它积极的方式来赞扬、激励受教育者,使其充满自信而主动、努力的自我发展。也就是说,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用爱去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强化,从而激发孩子主动性的教育,使孩子将这种主动性与教育的要求相结合,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需求,促进其健康发展。针对当前赏识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笔者认为,赏识教育是一条长远的教育之路,要求教育者对被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熟悉掌握,要很好的剖析每个幼儿的个性,真正做到赏在其身、用在其身、益在其身。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至关重要。幼儿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的幼儿教育是指狭义的,是指幼儿园(或其它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
二、赏识教育的起源与现状
赏识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生的理念。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中说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者失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中也说过:“善则赏之,过则匡之”。这里“赏”,就是赞赏、表扬的意思。德国的卡尔·威特、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我国的陶行知等曾经运用过这种方法的经典案例。可见,赏识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很早就存在了。
卡尔·威特是世界上最早运用赏识教育来培养儿童的人。威特幼小的时候,反应迟缓,动作呆板。他的父亲坚信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适当的教育而不是靠天赋。于是,老威特对儿子以激励、表扬为主要的手段来对儿子实施早期教育,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威特5岁记住了3万个单词,8岁会6国的语言,9岁考上大学,14、16岁分别获得了哲学和法学博士学位。这种被老威特称之为要像对天才一样的去爱儿童,并激励、期望、教育儿童的方法是世界上最早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也存在着赏识教育思想。经典的“四块糖果”的案例就体现了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思想。
周弘是我国最早提出赏识教育并将赏识教育理论系统化进行全面推广、倡导和实施的第一人。他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觉醒的父亲”、“第一位发现孩子没有错的教育家”、全球第六届热爱生命奖得主、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首席专家。而他的女儿周婷婷出生后就双耳失聪,周弘在教育和培养双耳失聪的女儿过程中,经历了很漫长的努力,逐渐的形成一套简单有效的教育方法:赏识孩子!这套教育理论和方法在他的女儿身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周婷婷6岁能人2000多个汉字,8岁能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记录;10岁与父亲一起出版了科幻通话;11岁获得“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称号;9岁学完中小学12年的课程,16岁成为中国第一位残疾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18岁主演了根据自己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21岁成为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硕士研究生,24岁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周弘赏识教育的成功在于他通过二十几年的艰辛培养了自己的女儿和一大批儿童,他指出:我们教育孩子的奥秘不就在于父母心灵深处是坚信自己的孩子“行”还是“不行”吗?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他自豪,这才是成材的根本。因此,赏识教育运用在正常孩子的身上,改变了很多家庭和孩子的命运。目前,就赏识教育这一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少之甚少,尤其是一些农村及中小城市里的家长及教育者,家庭中的赏识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失,尤其是“体罚教育”、“抱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下与学校的赏识教育相矛盾,而现在学校中的教学方式也是“我教你学”的方式,这样,许多的问题在课堂就销声匿迹了。所以,家长与教育者应保持一致的教育方法,对每个幼儿进行深刻剖析,依策略发挥其所长。
为了孩子的未来,中国的父母倾其所有,换言之,为了造神,中国的父母愿意奉献一切。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在社会上涌现出了多少个高分低能儿的教育惨案,由此我们深思,这样的结果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的不适呢?笔者认为,幼儿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应保持一致,双方应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对幼儿在一定时期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短期计划,让幼儿在赏识的光环下,健康成长。
三、为什么要进行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以“赏识、信任、尊重、爱”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应该承认赏识教育在实践中帮助许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很好的教育了孩子,使他们走向了成功的道路,但也有一些家长和教育者在运用赏识教育中简单的将赏识教育理解成了表扬,最终走向了误区。
1、认识的错误导致了消极的环境
一些家长和教育者对幼儿的一些表现进行严厉批评,而幼儿的表现本是在该年龄阶段所进行的正常活动,长期这样就会让幼儿形成一种习惯——无论做什么都是错误的,幼儿在这样消极的环境中失去了本有的活力,从而违背了在该年龄阶段所特有的本质,这样的结果让我们很痛心。
2、对比的心理造成了心理的压力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家长和教育者在教育幼儿时,总会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进行对比,比如说,孩子你比某某小朋友差多了,你不如其它小朋友,一连串的批评语就降落在了幼儿的脑海里,长期这样就会让幼儿产生了自卑感,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多不如别人。这样幼儿就会特别的消极,无论做什么事都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从而在心理上也就有了阴影。
3、片面的评价导向了单一性
绝大多数的教育者和家长对幼儿的优与差只是停留在“智力”这一点上,对于孩子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的缺点和不足却视而不见,那些固定在某些幼儿身上的“聪明”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经历失败的次数多了,最终会将原因定在自己“不聪明”的原因之上了,这样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卑心理。
4、教育者的愿望偏离了教育本质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背景下,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大的作为,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报各类的补习班、兴趣班,可是家长的这些举动并不被幼儿所认可,没有经过与幼儿深刻的交流,不明白幼儿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有家长为幼儿提供的一切被幼儿认为是一种负担,脸上也就没有了往日的欢喜,他身上的潜质也就一点点的被磨灭了,创造力也就被扼杀了。
所有的一切,教育者及家长都认为自己为幼儿创造了多么好的条件,责怪幼儿不会珍惜,他们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了幼儿的身上,让他们小小的年纪就承受着负担,长时间的积累让他们觉得父母对他们的爱是虚伪的,从而也就出现了社会上的那些惨案。我们教育者是应该认真的反思了,我们想要的是让他们在快乐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享受在那一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让我们的夸奖、激励、爱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而这样,我们就要尝试着改变一下教育模式,让教育者所特有的素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显现的淋漓尽致,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在当前社会是比较符合这一理念的。
四、赏识教育的原则
赏识是爱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是能够让受教育者真实感受到的。在对幼儿实施赏识教育时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实施赏识教育就是对幼儿适时、适当的采取接纳、肯定、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认可、指导、交流、赞赏、提醒、表扬等的具体行为。笔者认为,爱幼儿、尊重幼儿、信任幼儿是实施赏识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爱幼儿是赏识教育的基点
用心理学解释,爱是一种意识形态,需要一个持久的意志过程,所以在实施赏识教育时就需要家长和教育者要有坚定不移的爱心,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就是以一颗真诚而坚定不移的爱去发现了一个教育的真谛,同时它也是最普遍、最简单易行的真理——用爱去唤醒孩子的心灵,用爱去雕琢孩子这根软木,去挖掘孩子的潜质。然而,我们的教育者及家长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者会将自己的情绪带到教育上,本来孩子很高兴、很积极的请教一些问题,而教育者的情绪让幼儿的积极性一下子消失了,原本十个问题也就只变成一个了;同时家庭教育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家庭失去了温暖的一面,从而也就缺少了一处避风的港湾,父母激烈的言辞,生硬的态度击碎了多少幼小的心灵,在他们的眼中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抓住的只是孩子的不足,对他们指责、抱怨,甚至拳打脚踢,这是教育的悲哀之处啊。爱孩子,不单单是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需求。赏识教育就要求教育者就有开阔的胸襟,客观而理性的评价孩子,教育者不要将爱埋藏在唠唠叨叨的指责和物质照料中,而要将爱用一种欣赏的方式真真实实的传递给幼儿,让他为之感动,尤其是在孩子心情低落、受委屈时,教育者就应该放下架子,去接近孩子、保护孩子,和孩子聊天、沟通,多对孩子进行剖析,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
2、尊重幼儿是赏识教育的核心
很多教育者认为对小孩子还讲什么尊重,其实不然,尊重也是一种心理需要,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发展中的人来看,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什么也做不了,如果孩子有什么样的要求,教育者应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他们创设环境,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些规律;如果教育者在幼儿提出要求时,就知道这个要求是错误,而不给幼儿创设机会,那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教育者知道是错误的,是在自己真实的体验过之后所知道的,而幼儿本来就好动,让其在真实的操作中明白错误的根源。
尊重也并不等于盲目的去信任,如果幼儿做错事选择了逃避或是撒谎,教育者不要轻易的去批评,而是要耐心的去了解事情的经过,如果是幼儿错了,教育者要耐心的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其正确面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自己的责任;反之也一样,如果是教育者错了,我们也应该放下架子,向幼儿承认错误,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是对幼儿的尊重。
3、信任幼儿是赏识教育的保证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信幼儿,让他们时刻感觉到自己能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心态,无论是在言语还是行为上都能够让幼儿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有信心、全神贯注的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做。周弘在赏识教育中提到“回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心态上去”,总结这种心态,就是要相信孩子能“行”,教育者对孩子的信任与评价,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是有限的,他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正确评价,最初的自信心是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的,所以,教育者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首先应该对幼儿进行深刻的剖析,不要只是看到表面就对幼儿妄加定论,这样会给幼儿带来很负面的影响,赏识教育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库,同时他也是脆弱的,前者需要教育者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去挖掘、开采,后者稍有不当就会让幼儿产生自卑感。因此,教育者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眼光、行为、语言和力量,周弘老师培养女儿这以成功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样的信任在一位残障孩子身上有如此大的变化,更何况是健全的孩子!
教育者在孩子做对事情时对他们信任是很容易的,而在他们做错事情时,教育者的失望占据了上风,信任的动力也就消失了,其实,在这时候孩子更需要教育者的支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在大树之下,充满无限生机。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充分的信任他们,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不断的赏识他们,让他们有成功感、成就感,这样孩子就会变得自信,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信任是一种很好连接与孩子关系的纽带,教育者经过这样的渠道把赏识不断输送给孩子,孩子感受到了赏识从而内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
五、实施赏识教育的策略
教育者运用赏识教育不能对孩子大肆夸奖,孩子做错了也用欣赏的语言、行为去激励他们,对于他们该年龄阶段所特有的本质行为不要妄加评价,我们实施赏识教育不是对孩子只说好话的教育,把孩子捧上了天,当孩子在生活或是以后的社会生活中遇到挫折,孩子的心理是承受不了的,赏识是以充分的认识了每个人特别是幼儿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为前提,以激发和培养成功者的心态为出发点,以走出异常、超越超常、回归自然、尽展潜能为目标的教育观点。赏识教育在实施时应做到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周弘认为其中前三点信任、尊正、理解是每个孩子的精神生命所必须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后三点告诉了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指明了孩子的发展方向,要做到这些,就要学会12个学会:学会倾听、学会请教、学会反思、学会等待、学会崇拜、学会自豪、学会感激、学会陪伴、学会发掘、学会分享、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笔者认为,教育者应准确把握赏识教育的内涵,不要单纯的理解表面,掌握好赏识教育的真谛;寻找幸福感是符合正常人生命规律的,教育应当关注生命状态本身,关注孩子的幸福快乐。幸福快乐是目标,成功是副产品,不要误把赏识教育看作是表扬教育,从而走进了赏识教育的误区。那么,如何实施赏识教育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了解幼儿,善待幼儿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正如幼儿一样,教育者应该深入的去了解每一位幼儿,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善待他们的缺点,从而让幼儿“乐学”、“好学”。
2、尊重幼儿——学会倾听
尊重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同样幼儿也需要,教育者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与幼儿就事论事,倾听幼儿在做事时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驱使他去做这件事的动力是什么,如果错了,教育者也应该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进行正确的教育。
3、激励幼儿——为幼儿加油
心理学表明,心理激励是一把挖潜启智、快速成长的金钥匙。而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以表扬为主。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每位幼儿总是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示出来,希望得到教育者的肯定,教育者的表扬不但鼓舞了幼儿,同时也巩固了教育者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4、宽容学生——允许失误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当幼儿出现问题时,教育者也应该从自身找问题,查找原因,并努力去改变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幼儿的改变,不要有问题就恨不得让幼儿改的一干二净,“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
5、提醒幼儿——大胆批评
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进行表扬、鼓励,针对幼儿身上的缺点也要大胆批评,同样,在教育者出现错误的情况下,幼儿也能对教育者进行批评,进行批评时,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实施的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提醒式”批评。
总而言之,赏识,本质就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但在实施赏识教育时,许多教育者对赏识教育的认识存在误解,因此,就会步入赏识教育的误区,从而没有赢得成功的教育。笔者就自己在实习中的体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1、赏识与批评
提出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的表扬,赏识也不排除批评,正确的做法是教育者该表扬时真心实意、公平公正、实事求是的进行表扬,而不是虚伪、夸张的表扬,赏识教育不能是非不分,更不能纵容幼儿。在批评时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过度的批评会让幼儿丧失责任感以及改正错误的愿望。其次,批评应及时,幼儿还小,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很快就会忘记,如果“秋后算账”不仅效果不好还会让幼儿产生误解。
2、赏识与溺爱
现在的家庭都比较富裕,对幼儿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幼儿所提出的物质要求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是在心理需要方面得不到满足,从而家长及教育者就会发出抱怨声,幼儿也需要尊严,需要肯定,需要宣泄,需要自由,需要梦想,需要理解!一味的满足物质需要,忽略了心理需要,试问这样他们能健康成长吗?赏识教育提倡的是对幼儿的尊严与严格要求相统一,对幼儿百依百顺、纵容是不科学的爱,更不是赏识教育。
3、赏识与挫折
“赏识”只能作为教育的一种“催化剂”,而不能代表教育的全部,教育者让幼儿经常生活在赏识的氛围下,慢慢的就习惯了别人赞赏的目光,承受挫折的能力也就不断下降了,这样就容易对生活、对社会充满失望。尤其是生活条件优越、各方面优秀的幼儿,他们都处于领先的地位,自尊心很强,当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一旦遇到这些挫折,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埋怨别人,对生活和其它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人的成长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一路坦途,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历史,除了鲜花和掌声之外,面临更多的恐怕就是挫折,他们应该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茁壮成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在赏识他们身上优点的同时,还应该适时地给以警示。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赏识教育”的态度为主,以“挫折教育”为辅。
总而言之,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赏识教育,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剖析,教育者应拥有赏识的心态和对幼儿的爱,才能发挥赏识教育的激励作用,从而避免在赏识教育实施过程中走入误区。
六、个人意见
笔者认为,赏识是爱的具体化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掌握幼儿的发展规律,对幼儿进行深刻的认识,发现幼儿的才能,挖掘幼儿的潜能,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激励幼儿树立自信,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发展。教育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拥有赏识的心态和对幼儿真挚的爱。所以,教育从赏识开始,把握好赏识的度,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
[2] 刘晓红.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赏识教育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8.
[3] 徐志远.徐军书.赏识教育应有“度”[J].教书育人,2008.
[4] 纪晓红.赏识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其解决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5] 苏达礼.救救孩子[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11(53—64)
[6] 肖光畔.中国问题教育调查——问题父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3(240—246)
[7] 闫晓玲.特殊教育学校实施“赏识—成功“教育初探[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8.(13)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名出版社,(2010-2020)
[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7.2
[10] 何碧秀.“赏识教育”再研究 [J].基础教育研究,2004.7
- 【发布时间】2015/1/15 9:20:38
- 【点击频次】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