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中学 蒋显伦
【摘 要】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明确指出:“结合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因此,化学教学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会使化学课堂活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达到智育和德育双赢的效果,是着力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 化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策略
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业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笔者从事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中深感到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首,居主导地位。在教学中不仅教师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学生能力和品质都得到加强,将来出社会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适当地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智育也自然得到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结合化学发展史,有效渗透热爱科学教育
德育并不仅局限于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勤于钻研等品质教育也应是德育的一部分。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在“绪言”课上,我给学生指出,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探索化学的活动。古代中国人的炼金、炼丹,虽带有些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但他们的研究传入西方后,大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近、现代,在化学上我国也做出了突出成绩,有自己的杰出学术代表。在讲解空气的组成时,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起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我们要考虑到当时的物质条件及科学的发展水平,而不能否定他们的劳动。但前人的劳动与成果永远给后继者以借鉴,后人正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和发现真理。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我还强调,目前我国在化学的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比国外还有相当差距,我国化学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学好化学,振兴祖国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二、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如政治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例如上化学《绪言》部分里讲到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是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的辉煌成果,可以补充介绍“蔡伦纸”的造纸技术(改用便宜的树皮、碎布、破鱼网为原料,以精工细作,造出优质纸)后人称他为造纸技术的发明人。1000多年来我国的造纸技术都是依蔡伦的技术推广的,直到公元751年,唐军与阿拉伯打仗,唐军被俘,俘虏中有造纸工人,将造纸技术传给阿拉伯人,然后传给埃及、摩洛哥、西班牙,直到欧洲。上到《H2 的性质和用途》时,我联系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飞船的载人上天,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说明高科技方面已挤到世界前茅,在教学《铁》一节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我国钢铁生产、冶炼历程,特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安万毕术》中的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种冶金技术比西方国家早1700年。通过学习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三、夯实化学基础知识,有效渗透科学的世界观
1、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在学习物理变化概念
时,列举水的三态变化、汽油的挥发都是揭示了物质内部分子运动,水三态的变化与外界的温度有关系的,在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内因与外因(如碳与氧气生成CO和CO2)、现象与本质(指示剂的变色与溶液的酸碱性)、共性与个性(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永恒运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引起元素种类的改变、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或单质中、由于相互作用的原子个数不同使物质性质各异(如金刚石、石墨)、在浓硫酸与稀硫酸中(由于质量分数不同)引起质变等内容,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规律。通过H2—H2O—H2、CO—CO2—CO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融于教学中,可使学生学会正确思维方法,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变化、发展、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唯物论教育,反对唯心论。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先讲在本地区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兄弟两人到较深的矿窿里挖铁矿,当哥哥先下去,弟弟在矿窿上发现哥哥下去后没反应,接着弟弟又下去,最后兄弟两人死于矿窿中,当地群众说是矿窿下面有鬼神。然后我给学生做两个实验,[实验一]在一瓶集气瓶里盛二氧化碳,然后把一条小虫进去,让学生观察。[实验二]在一瓶集气瓶里盛空气,同样也放一条小虫进去,给学生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分析原因,最后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二氧化的性质》,也就得到了杀死两兄弟的“真凶”。学生在听故事和亲眼体验了实验,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识记也坚信世界的物质观。
四、利用教材及结合周围环境,有效渗透环保意识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号“杀手”CO,在初中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在讲授该节内容时,给学生讲清的CO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观看有关CO毒性电影、录像等及有关中毒后如何处理。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我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我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污染活动调查,组织学生到附近小河、铁矿选矿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和蒸馏水的ph值。另一方面,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如SO2等CO)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之,只要利用化学学科特点,有很多的例子可作学生德育教育的教材,但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杜红权.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2011年04期
[2]纪宝.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年09期
- 【发布时间】2015/1/15 9:53:26
- 【点击频次】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