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作者】 姚小宁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广西灵山县平山镇寄宿制小学 姚小宁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使得城乡差别在不断的扩大,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面对留守的这一群特殊的学生,学校和老师都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怀,如果不对他们施以特别的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障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他们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经验。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小学生;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使得城乡差别在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为了养家糊口而选择离乡别井外出谋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途径陆续拥入城市,成为城市的建设者,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据全国妇联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农民兄弟为城市的繁荣不断添砖加瓦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家庭却迫于生计,无法把子女一同带出,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年迈的双亲或其他亲友照看,于是便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家庭结构完整,却得不到完整的监护,他们双亲身心健康,却很少体验到天伦之乐,他们有父有母,却始终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据全国妇联的数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且还在不断的增长。随着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扩大,其对社会的影响不断突显出来。

  对于留守儿童,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不断延长,因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亲情团聚频率低,儿童将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教育缺位现象,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位现象将越严重。虽然受托人对孩子也尽心尽力,但受生活环境、年龄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对这些孩子的看管毕竟不如孩子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离校后的监管几成空白,有些学生在节假日就四处闲逛,到网吧玩游戏,乃至和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少年”混在一起。有的染上抽烟喝酒的坏习惯,有的打架闹事,甚至小偷小摸,这些都是令人担忧的现象。于学校,这些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据一项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有7.1%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象我校有学生668人,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务工的学生有527人,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9%。我们班有46人留守儿童就有34人,占74%,但他们及格率只有70%,双科成绩优秀率只占40%左右,学习上明显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难上新台阶。

  面对留守的这一群特殊的学生,学校和老师都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怀,如果不对他们施以特别的教育,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他们有可能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障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他们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爱的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缺少了同龄人应得到的呵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在性格的形成和心里健康上与同龄儿童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孤僻、自卑、胆怯、叛逆、情绪波动大、敏感焦虑等性格。这些负面情绪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中不会与人相处、不合群、暴力、逃学、早恋等一系列心理和教育的问题。所以老师要以爱为先,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对他们施与母爱父爱般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爱。除了家庭,学校就是孩子们的活动天地,所以当这些孩子得不到家庭的亲情与温暖时,就会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关爱,多给他们一点爱心,多给他们一丝微笑,多给他们一句赞扬和问候,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使他们身心能在爱的包围下健康成长。同时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倾听孩子的诉说,并且,还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要求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以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因材施教 

  留守儿童大部分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受监护人大多年迈体弱,精力不足,文化层次偏低等的影响,孩子很难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染上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无心向学。近年来辍学、失学比例居高不下,其中或者是因为家中缺少劳力“早当家”,或无人管教、放任自流以致成绩太差升学无望而厌学或弃学。面对学习,他们失去了家长的监督,从不把学习放在心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认真完成。在上课时也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也不积极。针对他们的这一状况,老师的教学就应灵活运用,因材施教。第一,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老师在平时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了解他们的共性,特别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在交流中多运用同感的态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消除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把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都说出来。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后,就要选择适当时机对其进行思想工作,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些不良思想行为从而改正,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点所在从而增强自信心。第二,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的上进心。面对留守学生的一些不良言行,教师应待以宽容之心,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尽量看到他们的优点,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亮点,都应给予肯定赞许,以此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激起他们的斗志:在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懒惰时给予鞭策,出错时给予点拨,成功时给予喝彩。促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启发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好坏、对错、是非等判断力,提高心理素质,使他们相信只要发愤图强,努力拼搏,严格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取得成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留守学生自我封闭严重,一般都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缺乏集体荣誉感。老师要积极创造仁爱、平等、尊重的心理氛围和人际氛围,积极主动地接纳他们,使他们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是受欢迎,受尊重,被接受与被欣赏的。把他们融入大集体,多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各样集体活动,让他们有跟其他同学主动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消除他们与他人的隔阂,增强与他人的信任感。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他们不断提供表现才能的舞台,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让他们明白: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只有融入集体大家庭,才会弥补他们所缺失的亲情和爱,才会得到他们所渴望的尊重与理解,才会实现他们所期待的梦想。

  四、开设特色教育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留守儿童,一般交由爷爷、奶奶或他人监护,由于代沟及亲情上的亲疏,?他们与孩子之间在心理认知上存在差别,?致使监护人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我带孩子责任重大,?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地等他父母回来,我们任务也就完成了。这就导致溺爱、放任强制等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使这些孩子心灵上孤独、寂寞,性格上任性,?行为上放纵。这样的孩子,容易独处,不合群,不愿吐露心声,甚至出现偏激言行、逆反心理。所以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开展相对应的特色教育,比如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普法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等,使孩子们能自尊、自立,帮助他们做到知法、守法,引导他们安全、平稳地度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全方位的教育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协同努力。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我们和谐社会,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行动起来,承担起祖国花朵的教育重任。 希望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真正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落到实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最脆弱的孩子们,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 【发布时间】2015/1/15 9:54:15
  • 【点击频次】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