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对低段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卿红燕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低段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区教研室 卿红燕

  一直比较关注全国小语会最高级别的阅读教学赛课活动,它像一扇窗口,向语文界的同仁们传递最前沿的语文信息、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关注中我也有一个新发现:连续几年赛课低段阅读教学居然不是缺席就是被遗忘。请看一组数字:

  究竟是谁将低段阅读教学遗忘?这个问题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们要去思考低段阅读教学被忽略的原因何在?我们应该怎样为低段教阅读教学争取一席之地?这更加重要。

  一、 对低段教学的“品头论足”:

  简单肤浅:

  简简单单教语文并不等同于安于简单、浮光掠影。教学中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一些固化的模式,称为低段阅读教学“三部曲”。 第一步: 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带拼音读,去音节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有些课上,教师还会花时间让学生用各种识字方法记忆生字。第二步:读课文。指名读,找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再读,没有落脚点。 第三步:学生写字。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无可非议,但是千万不要模式化,即不加选择的去教,完全不顾我们所面对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文本,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画风》一课,可以按习惯的“三部曲”的方式教;也可以尊重教材的本身的童真童趣,让学生与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宋涛、赵小艺、陈丹打招呼进行口语交际,在与故事人物对话中认读生字并积累词语,自自然然走进故事情境之中。哪种设计更受学生欢迎呢,答案不言而喻。

  教学“高攀”:

  为改变课堂的肤浅,将低段教学“高段化”,觉得低段教材浅显,教学时好像没有什么有分量的东西可以展示,于是课堂上教师会做许多的加法,品词、析句、拓展、仿写……如:一位教师教学二年级《泉水》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泉水说的话,读文后体会并概括泉水的多、清、甜、美等特点,接着出现大段文字将所有修饰词变红强调:“课文运用大量修饰词,将文章写得形象、生动。同学们要把这些好词用到写作之中”,最后让学生直接拓展写话,“泉水流到哪儿,会遇到谁”没有任何朗读指导过程,教师将低段教学的目标、低段学生学生的年龄特点抛在一旁不顾。孰不知孩子只有在具象的语言环境中,在自我体验中才能轻松积累词语。

  二、 为低段阅读教学“出谋划策”。

  崔峦老师在《重新修订新课标及年段目标认识》讲座中把低段教学的重点概括为:字要识得扎实,写得端正;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中积累词、句、篇;敢于说,乐于写。崔老师概括的既朴实又实在,除此以外我认为低段阅读教学教学在此基础上还要一定能够体现 “情境”“趣味”“积累”几个关键词。

  1、加强语境中字理识字。

  在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记生字,不反对单独用字卡巩固识字,但不提倡以单独识字作为检验会认字的唯一评价标准。前不久在一所学校听课,一位教师执教《笋芽》一课,让学生单独看着字卡说记字方法用了近18分钟,逐字击破,没有重点;识字与阅读互不相关,相互割裂。在这节课上,没有质的着力点,只是机械化重复做了一些量的的叠加,意义不大。

  实际教学中,教师能够运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进行随文识字训练,但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顺口溜”“字谜法”“儿歌”太多的充斥我们的课堂,至于学生是否真的在好玩中牢牢记住了字形,掌握了方法,我们没有认真的思考。所以教师应该更多的尝试思考如何在学生起始阶段,挖掘汉字本身的造字规律,汉字的本意去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表意的特点,它有很强的图画性。如:《荷叶圆圆》一课,“叶”是本课要写的字,除了机械的让学生用熟字加熟字记忆以外,可以告诉学生“叶”字本意就是叶子,“口”就像它的叶子的形状,“十”表示数量多。“机”字为什么是“木”字旁呢?它的本意是“织布机的样子”,后来引申为“机器、飞机、机械等”。

  2、突出童趣,读好课文。

  对同一篇课文,对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如果教师教学的过程始终引领学生在不断发现、不断打量中发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汉语之美、音韵之美等,这样的阅读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泉水》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形神兼备的精致美文,字里行间悟不透露出一股清泉般的纯净与乐观,一字一句皆为童心,一草一木皆具童趣。文中较多的采用泉水独白的方式表现出他的乐于助人。文中泉水说的四句话特别适合学生朗读,教师可采用对比让学生发先他们的不同,体会泉水的热情。

  (1)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3)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才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4)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喝饱了,你们才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通过对比读,学生发现前短后长的句式,模拟的是泉水叮叮咚咚的声音,而文中的重复的两个“很”字体现了泉水满腔的热情和给予的快乐。

  3、重视积累语言。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切实把握好语言训练的点,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记得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评比课中获特得奖许嫣娜老师执教的《小动物过冬》的一个片段。

  师:小燕子,我们都舍不得离开你,你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生: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

  师:春暖花开?你们知道春暖花开是什么意思?

  生:春天暖和了,花儿都开了,这就是春暖花开。

  师:你们都听清楚了吗?他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生:他把这个词语中的字,一个一个分开来说的。

  师:对,这就叫逐字解词。

  师:(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春暖花开的画面,瞧!多美呀!这就是“春暖花开”。(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记住这个画面,等待小燕子回来。“等明年”——

  生: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同时让其他学生分析同伴的解词方法,让隐性思维显性化。最后教师出示“春暖花开”的画面,从而丰富对词语的理解。

  《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中的四个重点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是很好的语言积累与语言训练的载体。教学这一课时,我将读的训练分三个层次:初读解决正音,发现识字规律解决识字问题。我发现本课的生字除了“图”字以外,全部都是典型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声),教学是通过示范、生自学、师生共同总结识字规律:“梨树是木,波浪是水,燃烧是火,高粱有米,勤劳靠力”,用一首小儿歌渗透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再读解决整体感知,数一数全文几句话?借助图画试着说说山野为大地奉献了怎样的图画;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秋天的美丽图景,让学生在感叹之余,模仿课文的句式尽情练说一番,可谓水到渠成。美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朗读技巧,通过各种读(师生合作读、加字减字读、引读等)来品味经典语句,体味文本意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再读读这四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所以后面读这四句的时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爱。

  语文素质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将语言材料与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生活经历结合起来,建立多向的联系,学生积累的就不仅仅是语言材料,而是伴随着丰富内涵的“语言合金”,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情感中去,形成语文素质。

  • 【发布时间】2015/1/15 9:59:41
  • 【点击频次】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