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教学智慧初探

 

【作者】 王 娜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教学智慧初探

新疆库尔勒市第四小学

  【摘 要】 教学智慧主要是指教师面临复杂、预期外的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机敏的正确的反应。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其智慧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科学的预设、智慧的引导、巧妙的应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生活化;策略

  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注意力保持时间不长,喜欢感性直观的事物,这是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如果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用形象直观的、生活化的方式组织教学,要有“对症下药”前的“望闻问切”,要有课程进行中的随机应变、“见风使舵”,而这,正是教学智慧的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寓于生活化中的教学智慧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什么是教学智慧呢?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智慧是被这样表述的:“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智慧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科学的预设、智慧的引导、巧妙的应变。

  一、“对症下药”前的“望闻问切”

  针对小学生,要提高生活化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充满智慧,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要对学生“望闻问切”,客观的分析学情,根据学情“对症下药”的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首先要“望”,即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学生的注意兴奋点、观察学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其次,要“闻”。可以采取跟学生闲聊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把握学生的情感状况;再次是“问”,主要是指在课堂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看学生的思维特点;最后是“切”,即要综合前面三条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辩证的分析,以此确定最佳的教学方式。例如,通过“望闻问切”,教师感到学生长于形象思维,乐于接受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因此在进行“量长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播放多媒体视频,画面展示的是裁缝师傅给顾客量身高、火车站的叔叔给小朋友量身高、建筑工人测量窗户的长和宽的情景,学生一下子就感觉到测量原来就在生活中,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纷纷迫不及待的投入到对这方面知识的探究中。

  二、无味教学中的“有味”活动

  对于小学生而言,刚刚接触数学,孩子们会感到很枯燥乏味,也有些单一。这时候,就要发挥教师“无味变有味”的智慧了:让教学走进生活,把学生带到他们所喜爱的大自然中,到绿树与鲜花交相辉映的校园中、操场上,让学生们在这美的环境中随意数数,然后告诉老师数数的结果。学生们思维的开阔性让人惊喜:有的数校园中的小树,有的数花朵,有的数高年级的同学,有的数教室的门窗,有的数飞翔的蝴蝶……。在一双双欣喜的发现的眼睛里,教师看到了童年的快乐,思维的敏捷。教师及时的激励又让孩子们更加兴奋起来,学习热情与自信心高涨。再如,在教学“长短”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塑料袋子,把学生的一些文具装进了袋子,上课后,对学生讲: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来到了,让我们看看智慧爷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礼品袋,你们一定想知道在里面都装了什么东西吧?好,下面,咱们就两个人一个袋,把袋里面的东西它们倒出来看看。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激起了,他们纷纷倒出袋子里的东西,小刀、铅笔、格尺、橡皮、文具盒……。教师接着引导:大家把各自的东西摆一摆,看一看,你感觉到了什么?学生会表示东西都不一样。教师接着引导:这些东西最大的差别是什么?让学生得出长短不一这个结论。

  三、抽象教学中“善假于物”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当出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多想想借助外物的力量。图画是生活的形象再现,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图画,往往能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教材上的内容。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善假于物”的教学智慧了。

  1、引导观察

  小学生对色彩斑斓的图画很容易兴奋起来,以至于光顾注意图画了,冲淡了图画本身的真正用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了。例如,在讲授“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爱体育活动吗?好,下面,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看图画里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活动。(让学生自由的观察图画,教师没有给任何提示)

  教师:好了,现在老师要提一个要求,大家能用数学的眼光来看这幅图画吗?看看上面做同一运动的有几个人,又来了几个人?给大家几分钟时间,然后请同学们给老师介绍一下好吗?

  学生显然都很高兴,又纷纷埋头看图去了。

  学生1:本来有2名跳远的同学,又来了 2名同学,也来跳远了。

  教师:说得真好,观察的也很仔细。那么,哪位同学能根据他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学生2:图画中一共有多少人在做跳远运动?

  教师:说得真好。咱们接着观察,看看图画中的其他人在干什么?

  学生3:有4名同学在跳绳。还有7名同学在玩篮球。

  教师:哪位同学能根据他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学生4:图画中一共有多少同学在跳绳和玩篮球?

  教师:好,那么,我们能把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解答出来吗?

  2+2=4,4+7=11,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20以内的加法。

  2、适时利用

  什么时候出示图画大有(下转第45页)(上接第46页)讲究,出示早了,学生头脑中没有知识背景或者问题意识,往往会被图画的绚丽所吸引,影响了对知识的学习;出示晚了又不能达到靠图画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目的。因此,适时利用图画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检验。例如,在处理“8 9”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让学生会求总数(加法),或其中的一部分(减法)。教师在先对这部分知识简要交代后,出示小红花图片,先出示有5朵小红花的图片,然后用多媒体播放:又来了3朵,那么一共是几朵小红花呢?之后,在出示第二幅图画,图画上有9 只小鸟,被小狗狗吓走了4只,还剩几只小鸟呢?这样,通过适时利用图画,学生就很容易快快乐乐的理解了数量关系。

  3、注重方式

  图画的呈现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而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智慧的调整。例如,在讲授“连加连减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就把图片的呈现由原来的呈现一张讲解一张,改为连续出示图片:教师先出示第一张图片,一名儿童正在喂6只鸡,不一会儿又来了1只鸡,然后紧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又来了2只鸡,提问:两张图片中一共有几只鸡?还可以这样:图片上8只鸡正在吃食,然后出示第二张,其中3只鸡吃饱后走了,第三张图片,又走了1只小鸡,提问:还剩下几只鸡?连续出现的图片就把图片动态化了,形象的展示出连加、连减的过程,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连加连减意义及计算方法。

  四、预期之外的“见风使舵”

  不要小看小学生,有些儿童可能在某方面有特殊的天赋,例如“中国雨人”周玮,被诊断为“中度脑残”,却是运算高手。①在课堂上,面对这些儿童,有时真会有出乎意外的反应。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则显得不伦不类。这时候,就要运用教学智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的应变,要会“见风使舵”,根据课堂的即时形式随机生成智慧的教学过程。例如,在讲“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是这样引出的: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两个农民伯伯在摘苹果,左边的农民伯伯摘了这么多的苹果,右边的农民伯伯也摘了这么多的苹果,两个篮子是同样大的,大家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哪位农民伯伯摘的苹果多吗?教师的原意是让学生说看不出来,这样就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比较大小。没想到一名学生直接说出了标准答案,如果仍按照原定的设计进行,就会打乱孩子的思维,造成教师的一言堂。教师适时的“见风使舵”:你真聪明!你能说说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吗?这样,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师生共同完成了对“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 【发布时间】2015/1/15 10:04:00
  • 【点击频次】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