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新策略

 

【作者】 吴美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新策略

山东省安丘市汶水小学 吴美英

  许多人谈到学困生,总是显得束手无策,但如果教师能够多做有心人,有意识地开展心理观察与心理矫治工作,假以时日,学困生的种种心理障碍,还是能够消除的。

  一、学困生的表现类型。

  学困生的形成有较长的过程,这些学生除了厌学外,在心理上还形成了种种障碍,其表现有以下类型:

  1、自卑心理

  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在班级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批评和指责。可是很多教师不讲究批评的艺术,而是简单的训斥、变相地体罚,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感,越来越缺乏自信心,最终形成自卑心理。不过这种自卑心理又常常被学生自己小心翼翼地掩盖起来,有的表现为极度自尊,有的则外化为漫不经心、油嘴滑舌、满不在乎、江湖义气等形态,以达到避免被人看不起的目的。

  2、逆反心理

  一些学困生对教师、家长的教育不问青红皂白,一概反感,软硬不吃。对老师的善意规劝,总认为是和他过不去;对老师的真心肯定,又认为是哄骗或挖苦;你说东,他偏要向西,想方设法对着干,就是不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逆反心理本来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阶段,但初中生恰恰处于一种自恃成熟而实际又并不成熟的矛盾状态,所以逆反程度深,逆反幅度大,让人觉得不可理喻。

  3、表现心理

  很多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其实是很强烈的,他们也同样有着求得尊重和理解的渴望。但由于学习差,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他们的表现欲望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得以呈现,便往往借助于一些非正常的途径——其结果往往是具有破坏性的——渲泄出来,让人侧目而视,达到某种潜意识的满足。

  4、攀比心理

  学生也同样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但学困生既然难以在一些正面领域与人攀比,就必然会在一些负面领域,如:上网等方面与人相互攀比,如果在这些方面还不能得到满足,则会迁移到更负面的领域,如课堂起哄、辱骂老师、打架斗殴等等,争当出头鸟,显示与众不同,得到一种满足。

  二、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对策

  1、用真心,换爱心,建立信任机制

  学困生是带着心理障碍进入学校的,我们教师开始就要有意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爱的暖流开启心扉,在学生心目中唤起亲近感,建立信任机制。对待学困生,要努力做到不提过去而着眼于未来,不揭短处而多扬长处,不加训斥而多思关怀,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味到教师的真诚。若能将这种爱心持之以恒,将有可能彻底转变学困生的精神面貌。张同学是我班的“调皮生”之一,他对人无礼貌、无心向学,还经常在班上惹事生非。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几次家访找他谈心。当我得知他因父母离异,父亲赌博输钱拿他出气,继父对他不理不睬,生活得不到保证,孤独无助。于是我发动学生为他捐款解决费用。我的爱心、诚心和耐心,感化了其父母和继父,还感化了张同学。一个学期后,张同学不但改掉了叫人绰号、惹事生非的毛病,在期末考试中以较好的成绩得到了表扬。

  2、摸清脉象,对症下药,改进管理方法

  人们很容易把学困生的顽劣行为一概归入道德品质范畴,很多人甚至认为学困生就是道德品质败坏的代名词。要学会区分处理不同特质的行为问题,对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应作深入的了解,把握其心理动态,辨明其心理动机,并借助相关沟通、感化方式,解开学生的心结。我班黄同学,最近因为他纪律散漫,还因一天下午与同学打架被学校通报批评。事情发生后,我多次上门家访与家长探求对策,同时,我还多次找黄同学谈心,培养自信。在此基础上,一旦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或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我就在班上表扬他,在家长面前夸奖他,增强他的集体观念和自尊意识。一个学期后,黄同学不但没有违规犯科的事情发生,还把精力都放在了体育锻炼这方面,现在他的体育成绩很优异,一次学校举行班际篮球赛,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大家拍手叫好。

  3、尊重人格,讲究艺术,督促改正过错

  学生犯有过错,教师当然应该批评,但批评不等于就是一味的指责和粗暴的训斥,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犯有过错甚至严重过错的学生也仍然还是学生,尊重其人格是批评的基本前提。要努力避免当众批评,最好也能避免即时批评,而采取个别批评的形式。批评时,语气不妨平和一点,语意不妨委婉一点,语调不妨深沉一点。可以结合现实,讲一点过来人的经历;也可以联系学生家境,讲一点谋生的艰辛;还可以联系媒体上出现的典型个案,作一点独到的分析;甚至还可以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指出所犯过错中某种合理成分,再分析其不合理的成分及其恶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话要说到心坎上,从而真正达到督促其改正的效果。

  4、扬长避短,巧妙激励,引导成人成才

  小学高年级学困生也同样需要夸奖,但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自恃成熟,对一些不很成功的夸张激励方式,常表现出淡漠、反感乃至蔑视的姿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激励,而且还要学会激励。戒除假大空的说教固然重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则更重要。首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如:有些学困生,有时也会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产生愧疚,教师则应能敏感地捕捉这种细微征兆。其次要注意场合。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夸奖,个别场合的真心夸赞会更显真诚。另外,激励方式也要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努力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学困生出路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怎么施教。若是措施得当,真正地在转化上下功夫,让那些学困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无疑是做了一件大善事。

  • 【发布时间】2015/1/15 10:13:54
  • 【点击频次】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