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贫困地区受助贫困学生心理

 

【作者】 周凤梅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研究》(2013ZZ043

浅谈贫困地区受助贫困学生心理

广西百色市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 周凤梅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边远民族地区高中受助生人数日益增加,这已引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在众多的论文中,大部分是对受助生因为贫困而导致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论文,或是如何帮助受助生进行经济和心理上的脱贫,极少的论文考虑到受助生在接受社会的帮助时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本文从受助生在接受帮助时因为不正当的帮助而导致的尴尬心理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对这种心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贫困地区;受助贫困生;心理

  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笔者作为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资助工作者,在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受助后的精神状态的低落。受助贫困生是近年来备受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由于心理能量不足,受助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针对受助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受助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受助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生的受助尴尬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身的矛盾心理

  由于经济困难,学习条件差等客观因素,不少来边远民族贫困地区的受助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入学后会出现学习起点低、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情况。感觉到知识面窄难以驾驭周围的环境,在参加学校活动中缺少信心,不能主动与同学沟通,出现自卑心理。而他们在当地的贫困山村又属于出类拨萃,故自尊心极强,表现出了不能接受他人的帮助和批评的自傲心理。且受助生作为个体而言,他们大多数在心理上接近成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对于涉及到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在接受帮助的时候,处于矛盾的地步,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帮助,以便减轻家庭的负担,更好的完成学业,另外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把自己的贫穷暴露于公众面前。

  2.个人认知态度和认知方式的影响

  应该说,在当前条件下,对于绝大部分受助生而言,家庭经济贫困都不是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贫困既不是缺点,也不是耻辱。但有些受助生却不这么看,他们把贫困当成无能、当成丢人、当成耻辱,并因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一些受助生不愿承认自己的贫困,因此一次次失去受资助的机会;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后,精神上却陷入了深深负疚和自责中。

  3.社会的原因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于家庭的贫困,导致了不少学生求学困难,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助学的新闻常见诸各种媒体。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也参与其中,这一方面显示了国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扶危救困的可贵品质,但是在另外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的利益,使得其在对贫困贫困生帮助的时候,必然会考虑到广告效应。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企业都要求新闻媒介对帮助活动进行大肆渲染和报道,完全没有顾及到受助生本身的心理要求,受助生都还未成年,他们都有着非常强的自尊心。家境贫寒本是他们的隐私和痛处,再让他们公开接受捐赠,把隐私公布于众,这是对他们心灵的一次打击和摧残。这种捐赠给他们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为了避免一些尴尬,一部分受助生采取躲避的方式。

  4.学校的原因

  学校大都需要对受助生的身份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多次审核,还有对其他学生的走访以及对受助生的名单的公布。而这把受助生的各种不幸也广泛地传播出去了,于是在他们接受这些帮助的时候,其身份无形当中早已被烙下了“贫困”的印痕。这一烙印乃是一种心理重压,在这一种情况下,有不少受助生由于自身的自卑感强烈,导致不愿把自己贫困的身份暴露于周围,从而产生了一种尴尬的接受心理。

  5.其它一些原因

  除了以上的一些分析以外,还存在着一些其它的原因,比如: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特困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生缴费难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经费来源及正常工作投入。同时,学校解决特困生经济困难的潜力不大,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难以维持,这使得一部分贫困生满怀希望上学,却碰到一种尴尬的局面,导致了一种尴尬的心理,不知道怎么去解决。

  二、解决受助生尴尬心理的方法

  1.建立受助生心理档案,培养正确对待贫困的态度

  根据受助生的具体实际,学校在帮助受助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心理普查,对受助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而在很多学校的档案管理中,普遍忽视受助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在学校特别是受助生中存在较高比例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新生入学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并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这样有利于客观系统地了解受助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要帮助这些受助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受助生积极地开展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要认识到“贫穷”不是过错,更不是耻辱,在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来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鼓励他们在困境、逆境面前不低头、不畏缩、不自卑,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积极(下转第17页)(上接第20页)进取。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2.给予受助生多一些人文关怀

  人格是一个人做人神圣的品格,反映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在对受助生进行帮助时,不要带有任何偏见,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者,应尊重受助生的隐私,以较为适当的方式做好受助生的工作, 过于轰轰烈烈或许会让一小部分脆弱的受助生不堪关注,包袱更重。

  因此,在实际帮助的过程当中,应该减少一些功利性的帮助,多一些人文的关怀。可以采用由一个独立于学校的专门部门负责贫困生的助学工作,那么学生之间、教师之间以及家长之间对谁是受助生并不了解。学生在校是吃一样的饭,穿同样的校服,住同样的房,享受着同等的教育,这样一来,从表面看似乎只是一个工作的安排问题,而实际效果对受助生的成长及学生间正常心理形成是相当有利的,其所起的作用谁也不能低估。

  3.对受助生的帮助采用“三不”原则

  不向媒体公布任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料;不集中搞补助金发放仪式;不采取公示的形式来监督受助生的真实经济情况。这样,采用低调的帮助方法,既从经济上帮助了受助生,又从心理上照顾了受助生,减少了受助生的心理压力,避免了因为帮助而引发的潜在危机,从而不仅从经济上帮助了受助生脱贫,而且也使得其能真正地从心理上帮助受助生脱贫。

  4.设立受助生个人专门帐户

  对于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不当面发放现金给学生,而是通过个人帐户把受助资金打入其帐户,这样,既能够真正的帮助受助生,又能够让受助生减轻心理方面的负担,放下包袱,真正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作为热爱学生资助工作的工作者,困难并不能阻断我们前进的步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我们会尽自身的最大努力,关心、教育好每一位需要关心、教育的学生。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崇高使命!

  • 【发布时间】2015/1/14 16:57:19
  • 【点击频次】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