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上好新课改的数学课

 

【作者】 袁晓云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浅谈如何上好新课改的数学课 陕西省彬县范公小学 袁晓云 【摘 要】 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教师要及时应对课堂状况调整教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予以评价和鼓励;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   【关键词】 上好;新课改;数学课   为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在新课改的条件下更好的进行教学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联系学生实际,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境。为此,我在“元、角、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先用大屏出示学生喜欢的数学书中的人物——“智慧老人”,同时,创设了智慧老人开了一个文具店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到文具店中去参观、去购物,思考:要想将自己喜欢的文具带回家,怎么办?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这样处理就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来枯燥的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表象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没有办法直接利用实物进行演示教学,但如果不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又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声光色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行程问题”时,因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就做了幻灯片演示,两辆小气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形象具体,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该如何解决,并且还学会了自己在纸上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三、教师要及时应对课堂状况调整教学。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的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置的“圈套”。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观念,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充分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素材。如今,教师除了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考虑多种教学预设应对外,在教学中,还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状况和课堂即时生成状况,随时作出充满教育智慧的调整。   在案例《米和厘米的认识》中,我完全依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设计教学方案。在学生尝试测量一条线段的长短之后,在交流反馈后出现了下面一幕:   生1:我是这样量的,先用直尺上的0刻度线与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直尺与线段重合,再看另一个端点落在5刻度线,那么这条线段就是5厘米长;   生2:我和XXX的量法不一样,我用直尺上的2厘米刻度线与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再看另一个端点对着7厘米的刻度线,那么这条线段就是7厘米。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量法可行吗?你们有什么意见和补充?   生3:我认为生2的量法是不对的。因为书上说,用直尺量线段的长度时,应该先用零刻度线与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生2没用到零刻度线,所以是不对的。   生4:我认为生2的量法也是可行的,只是这条线段应该是5厘米,我是这样算的,7—2=5厘米。   师:谁听明白了,你赞成他的想法吗?   在师生的交流中,学生惊喜地发现生2的测量方法也是可行的,但比起生1来说较复杂些。在这样的比较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明白了书本上的量法要简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顺应学生的思路走,而不再是教师让腹稿牵着走。   四、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气氛比较尴尬的时候,作出一些另类的评价,例如,在课堂上,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却卡了壳,教师这时侯千万不要随意请他坐下,更不要进行批评。可以说:老师为你这次勇敢的举手、大胆发言感到高兴,敢于举手发言就值得大家学习!这样既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乐于合作,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五、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变的行为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在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教师在充分把握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新《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 范才生 钟志贤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3]《教学艺术论》 李如密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98年   [4]《小学教育心理学》章志良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 【发布时间】2015/1/14 17:24:26
  • 【点击频次】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