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坚持能力立意,重视双基,稳中有变,彰显学科魅力

 

【作者】 刘卫仁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坚持能力立意,重视双基,稳中有变,彰显学科魅力

——从2014江苏高考历史卷谈高考历史复习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刘卫仁

  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严格遵循《考试说明》中的“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原则,试卷朴实、平稳,知识和能力结构分布合理,重视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选取丰富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通过设问角度的变化,体现厚重的历史学科特色。主观题谨慎开放,梯度明显。试卷蕴含现实热点,彰显学科魅力。

  一、试卷立足于教材,基于考纲,重视主干知识考查

  1.注重考查主干知识的时代性。第1题用孟子与董仲舒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差异,突出思想认识变化的时代性;第2题唐朝前期后期关于市的设置规定的一些变化;第4题明朝的海禁政策的局部调整,说明政策应因时代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因此,在高考复习中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向发展,关注主干知识的时代性,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认识。

  2.突出考查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历史现象。第5题鸦片战争时期清统治者的固守传统华夷外交观念;第6题通过《发辫之未来》的漫画,考查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旧的的观念习俗的根深蒂固,转型之艰难以及转型过程中的传统与近代并存的现象;第7题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农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第13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内容;第14题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第22题早期维新人王韬主掌的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题目(涉及“格致”“教育”“治术”等三方面)为媒介,从课士变革中折射出19世纪末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新旧杂糅的社会全貌。因此,高考复习中应更多地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现象,以便于更好地透过现象探寻社会转型时期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

  3.关注与主干知识相关联的边缘历史现象。复旦大学文学院葛兆光先生曾说:恰恰是这些在我们视野边缘的材料,却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能折射出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的当时人们对包括自然、宇宙、生命现象等在内的思想文化意识。试卷第22题考查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的进程,关于圈地运动,教材内容极少,也就在工业革命的条件中涉及。圈地运动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圈地运动与城市化进程、圈地运动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教材基本没有涉及,更没有提供材料。但是要全面了解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必须要介绍圈地运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这些与主干知识紧密联系的“边缘”史实,通过提供相关史料,创设新情境,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地加以认识,进而全面认识促进英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要素。同时也可以启示中国:农业发展的落后制约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要与工业现代化相适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第23题考查近代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的思想解析,关于王韬其思想主张,教材叙述得很简约,因此试卷提供了较多的材料,要求学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性强。

  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本主干知识,同时也要关注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能够推动历史前行和社会转型时期的边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而恰恰是这些在我们视野边缘的东西,却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能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个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

  4.突出考查对本国或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试卷第15题涉及列宁时代苏联(俄)农业政策的变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第16题考查19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的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尤其是政府职责必须要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的“自由”观念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两题从美苏两种现代化模式的调整切入;第19考查美国霸权与当今世界格局呈现的特点,第20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利益分配的不均衡。这些都是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艰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全球化的利弊更加明显,如何改革发展经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依然是各国探索的主题;而国际关系中,随着新兴力量的崛起,力量对比的变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国际关系格局。因此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模式与调整、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以及国际关系格局依然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

  二、坚持能力立意,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突出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卷承袭了新高考以来命题的一贯特点,遵循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导,在具体考查方式和命题形式上,通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彰显了历史学科魅力。

  试卷的情境材料基本沿袭传统的文本形式为主,兼有表格形式(如152224A题)、漫画(第6题)、印章(第11题)。材料丰富,形式多样,主观题材料阅读量大。

  试卷全部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大项十二小项的能力基本都涉及。

  最为典型的是第22题。这是一道历史论证题,有着很高的区分度。题目以早期维新人士王韬主掌的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题目(涉及“格致”“教育”“治术”等三方面)为媒介,要求考生就“王韬课士的近代性”进行论证。该题目将历史阐释和论证能力、人文价值导向融于一体,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王韬课士的近代性”,对其中的“近代性”内涵没有明确提示,需要考生从课士选拔的形式、命题内容、考试结果和导向等角度将“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进而论证出“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如果考生没有把握住“课士”和“近代性”这两个要素的要求,就会误答成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近代化”的三个表现。试题的历史感非常强,强调学生对基本史观的理解和运用,突出了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体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浓厚气息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奇说:“当生活的发展需要它们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会再变成现在的。”以史为鉴,让历史照亮现实。试卷虽然没有刻意地区追求热点问题,但细细品味,无不散发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浓厚气息。

  第8题通过1953年当选人民代表的材料,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民主原则,凸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60周年;第10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发于农民的自发创新精神;第23题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考查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变革与工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伟大决策,就是要进一步适应和加快工业化建设的战略调整,命题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再如第22题以早期维新人士王韬主掌的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题目(涉及“格致”“教育”“治术”等三方面)为媒介,也很巧妙地切入了关乎教育改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史鉴功能。这种命题的巧妙立意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试卷还追踪当前的其他一些热点问题,例如第24A考查梭伦改革,其重要着力点之一就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积累了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才能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建设。再如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现代化进程中美苏发展模式、政策的调整,第24D题关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问题等。

  四、稳中有变,略作调整

  “以稳为主、稳中有变、稳中出新”是近几年江苏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2014年江苏历史卷着重体现了“稳中有变”的原则。在题型考查上,试题取消了组合选择题和否定式选择题。在主观题设问上,指向明确,注重内在的逻辑梯度。在选修内容的考查上,突出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联度,相对单一。如改革史和人物史只考查了梭伦改革和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别于以往的多个改革、多个人物的比较,减少了教与学中课时不足与学生负担过重的现实矛盾,也更贴切江苏以等级为主的评价方式,反映了当前“热议”高考改革的趋势。在小论文方面,今年继续实行,但分值从去年的8分增加到了10分,且区分度加大。这些都是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应该注意的。

  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坚持“能力立意”,重视双基,通过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了考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彰显了试题的选拔性、科学性,稳中有变,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和高考历史复习必将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 【发布时间】2015/1/14 17:24:46
  • 【点击频次】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