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用好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 黄隆芳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用好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大桥镇中心学校 黄隆芳

  【摘 要】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就是依托教材教,学生就是用教材学。窦桂梅老师说得好:“借教材这个平台,唱好学生发展的大戏”。名师启示下,笔者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积极用好小学语文教材教会学生描写人物,教学生恰当运用表现手法,教学生巧用修辞手法,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教材;阅读教学;小学生;写作能力

  多年前,曾听过窦桂梅老师上过公开课,她当时讲的一句话,笔者至今记忆犹新:“借教材这个平台,唱好学生发展的大戏”。教材,师生都用之,何不利用其为师生服务,在阅读教学中帮助他们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基本理念中第一条提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写作是小学生基本语文素养之一,是运用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体现。在新课标中提到“让学生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要求不算太高,但是小学生写起作文总觉得很难,那是因为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方向。我们的课文不乏许多大家名篇,故总有他们的精彩之处,只要利用好,把其中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还怕他们写不出好作文来。再者新课标还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这语文材料随时随地都能找到。培养写作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握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名篇,使他们明白有这样的写作方法,写作并不复杂,让他们向名家学习,模仿名家,激起他们写作兴趣,降低写作的难度。以下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教会学生描写人物。特级教师赵景瑞曾在他的文章《“教材观”三部曲》中提到了“不能做教材的奴隶,要学会‘借鸡下蛋’,让教材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就需要开发教材真正实现做教材的主人。”这就是让教材为我们服务。小学的作文类型无非就是叙事和写人,叙事中有人,写人中有事,两者相互依存。不管是写事或写人的作文,都要写具体。对小学生而言,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是十分重要也是有必要的,主要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前面四种在起步作文时老师会经常讲,最后一种学生就较难掌握。赵景瑞老师曾提出要开发教材,开发九点:扩点、疑点、异点、评点、争点、联点、移点、用点、易点。那么赵老师认为“用点”则是根据教材、结合实践需要,灵活运用。笔者在上六年级课文《穷人》中,就充分开发了“用点”。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许多老师往往只重点了解两个人物西蒙和桑娜身上的“哪怕自己再穷,也要帮助别人”的优秀品质,有时会忽略了里面多处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或者是提到了,但是没有重视。笔者在课堂上则是关注这点。当然,这肯定离不开读,只有充分地品读,才能领会其方法在突显人物性格的重要性。学生读后,笔者用媒体出示了课文里三次心理活动描写:(1)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2)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3)他会说些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接着笔者跟学生说:“这是桑娜的心理活动,我想用曲线图来表示她的心理活动。比较积极的、好的方面我们往上画,比较担心,害怕的咱们往下画”紧接着就让学生说,并指名到黑板上画出。然后,笔者说:“同学们,从这条曲线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多次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活灵活现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故事充实而生动。”笔者边说边从锦盒里拿出横幅贴在黑板上:故事,请寻找内心的曲折。再鼓励学生说:“同学们可以向托尔斯泰学习用上这样的方法,你的作文会更生动。”这个环节“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指导,使学生明白:要想作文具体精彩,可以多次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本单元作文题是“关爱”,笔者批阅学生作文时就发现很多学生都运用这一方法来描写自己笔下的人物,真令人欣慰!

  二、教学生运用表现手法。文章的表现手法很多,如: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插叙、联想、侧面描写、设置悬念,以小见大等。对于这些表现手法,新课标中有要求:“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而教材是学生天天见到的文学语言材料,这些表现手法大都出现在教材中,既然编者有意把名家名篇编排在课本里,我们又何必把这些“精华”弃之不顾呢?

  新课标中第三学段的目标也提到:“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那么领悟之后,就应该让学生运用起来。笔者曾拜读过福建青年名师何捷的课堂实录《鱼游到了纸上》,他在指导学生“写”的技巧上是很有实效的。

  精彩点拨一:“既然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为什么在第六和第13自然段两次出现结果呢?”“第六自然段出现,是不是太早了,有什么特殊作用吗?”学生说:“通过观众惊奇地喊出来,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随即老师小结:看来也许把时间顺序稍稍更改一下,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面,后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文章立刻就精彩多了。

  精彩点拨二:师:都说好文章应该是惜墨如金的。我觉得开篇马上切入正题,直接对青年进行描写就可以了,为什么课文第12自然段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玉泉的鱼和观鱼的人。另外,第5自然段似乎也显得多余。

  生1:如果没有玉泉的鱼,也就不会吸引青年观鱼,我认为这是环境描写,顺理成章。

  生2:玉泉观鱼人多,正可以和后文中描写青年认真观鱼的状态进行对比。人越多,越显得青年认真。

  生3:这就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闹市好读书”,我觉得作者有意在开始把环境写得很嘈杂,就是为了突出表现青年的文静,专心。这就是一种伏笔。

  师:很好。当直接描写有困难,或者认为这些描写还不够时,可以围着它的四周打主意。作者的这些巧妙设计,良苦用心终于有人响应了,我代表作者感谢大家!作者善写,你们善读。

  课后,何老师还让学生完成本单元训练中的习作《我敬佩的人》,让学生模仿这篇文章来写。从何老师这两次点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给了学生两个表现手法“设置悬念”和“环境烘托”,这是一个探写的过程,帮助学生解开了写作精彩的秘密,看出了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当,也体现出用教材教的巧妙。

  三、教学生巧用修辞手法。小学生作文的通病是;内容单一,词汇量少,枯燥无味,缺少一定的修辞。他们常用的修辞有排比、比喻、拟人等,课文《山中访友》、《桥》等都是学生学习修辞的范文。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上《匆匆》时,十分关注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领悟。他阐述教学目标时说:“我在思考这样的一篇文章,儿童读了之后应该有什么收获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怎么取,法根老师说:“博观约取”,“这篇文章出自大家之手,能讲修辞手法众多,我只取叠词运用”。《匆匆》全文多处出现了叠词,薛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咀嚼叠词“匆匆、涔涔、潸潸”,感悟叠词的音韵美。

  在理解“赤裸裸”时,薛老师问:“如果我们把赤裸裸改成赤裸,优雅吗?”学生摇摇头说:“不优雅”。老师问:“如果用赤裸裸呢?”生答:“优雅”。师笑着说:“看来,裸也裸得优雅。”在这样幽默的氛围下学生体会到叠词的特殊韵味,也在他们心底埋下了“叠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味道”的种子。

  崔峦先生曾尖锐地指出:“阅读教学的道路应该是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他还强调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就是不必过多分析课文,而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写作则是运用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体现,用好教材,写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的长期培养,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上,把写作指导渗透其中,给自己来个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薛法根教学思想经典课堂》 薛法根

  • 【发布时间】2015/1/15 9:53:43
  • 【点击频次】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