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

 

【作者】 金艳坤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

——从师源性心理障碍谈

吉林省通化市学校后勤管理中心 金艳坤

  “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引起对学生的不当教育行为,如讽刺、挖苦、体罚等,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所以说“师源性心理障碍”不但会给学生造成暂时的心理伤害,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危害

  1.教师本身因素

  (1)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不少教师受“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子”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或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要求的教育方式。有些教师认为,批评是给学生“纠错”,惩罚是让学生“长记性”。所以,惩罚与批评几乎“形影不离”。教师以批评、惩罚为主的教育方式,尽管主观愿望是良好的,但其结果却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老师对学生的指责辱骂、嘲笑讽刺就会干扰学生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正确认知能力,导致自卑、退缩、对抗等情绪问题,甚至形成退缩性或爆发性的不良人格特征。

  (2)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缺乏

  由于我国传统上对学生的教育是重“品德”轻“心理”的教育模式,造成广大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尤其缺乏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所以,目前仍有很多教师严格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要求学生,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控制。特别注意学生暴露出来的外显行为,如逃学、打架、说谎、不合群、破坏公共财物等为主的品行问题,而对自卑、敏感、依赖等深层人格问题较为忽视。经过调查发现:对学生厌学这样的问题,有3125%的教师将厌学的学生视为差生,1562%的教师认为是思想问题,只有938%的教师模糊地认为是心理问题;对于人际交往中的退缩行为,有625%的教师认为这不算什么问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是性格内向,但不认为有多严重;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3437%的教师认为是道德品质差。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的偏差,导致教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心病”没用“心药”医,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复杂化。

  (3)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重视不够,造成一些教师根本没有自我心理管理意识,更没有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调控自己不良心态与行为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因为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这种模仿是潜移默化的。如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平时常常表现得烦躁不安、喜怒无常以及对社会的不满等,学生在与其长期接触中,也会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情绪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还有些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不善于协调与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生成了他们泄愤的对象,让学生幼小的心灵承受了他们本不能承受的心灵之痛,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杭州虐待幼儿的幼儿园女教师。

  2、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危害:

  第一,大多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是隐性的,而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

  第二,大部分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其主观愿望是良好的,因而这些所谓的良好愿望导致的不当行为还会继续存在,难以纠正。

  第三,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无法消除或减少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杜绝“师源性心理障碍”

  1.加强师范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源头提高教师质量

  师范教育应适应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需要,为师范生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原则和心理卫生工作方法。学会把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调控。对师范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其心理发展倾向,为师范生打下未来职业生涯所须的心理素质基础,把心理健康作为未来教师任职资格之一。

  2.做好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工作

  在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同样也很重要。教师的工作效果如何,工作满意度的高低,教师心理士气的强弱,这些都需要进行测评。随时对教师进行培训,调整教师的心理状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预防、减少和杜绝职业倦怠的出现。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尝试各种方式,完善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工作。如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给新手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支持、教育信息支持和社会情感支持,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活动中心”,为教师提供一个可以与同行讨论教学问题、获得新的教学技巧和心理支持的场所,从而达到促进教师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3.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学校的管理方式、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士气都与教师的工作满意感有关。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多的晋升机会以满足教师的成就动机。同时学校管理者应对教师持一种理解的态度,经常深入到教师工作一线了解教师的工作满意程度以及心理需要。如发现管理、工作安排及其他方面存在的漏洞,及时加以改进。让所有的教师都能从学校管理模式中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从而达到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4.从政策上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使教师这一职业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受人尊敬的职业。降低教师的心理不平衡感觉,建立起职业自豪感,从而最终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还应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减少“师源性心理障碍”的一条根本之路。

  5、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对策

  教师要经常反思与审视自身教育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不仅避免、减少教育过程中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而且更主动地发挥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改革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应该让所有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回想自己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心里更多的是对学生的愧疚,对“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的惭愧。我们一直都对那些受我们批评的学生说:“老师这样批评你是对你好,是看得起你,别的人我还不想说他呢。”我们让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前进在求学的路上,还心安理得地接受学生对我们的敬畏;我们使用着这些披着良好愿望外衣的摧残手段扼杀着儿童的天性却浑然不觉;我们关注着班里有“潜力”的学生,做一些人人可做的努力,获得一些唾手可得的成绩,然后躺在这些成绩上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却不敢面对那些一直受冷遇的学生;当我们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我们毫无底气地说:“教育不是万能的,老师的水平是有限的。我只能做到这些了,我再也超越不了”;我们忘了,爱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只要有一个学生没有被你爱的阳光照耀,他便会枯萎,他的人生也许就失去了最初的最持久的力量;我们不知道,那些怀揣着梦想和希望的学生和家长将他们一生的起点托付于我们的手中,希望我们至少能塑造一个正常的灵魂,而我们却能于不经意间将所有的梦想打碎,让所有的希望破灭!

  正确引导,感化学生。每个教师所任的学科或多或少都会有后进生,那么教师如何来对待他们?根据调查表明:后进生比其他学生有更多的受惩罚的经历。教师以批评为主、惩罚学生,尽管主观愿望是好的,但结果却会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以批评为主、惩罚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体验到成功感、喜悦感,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缺乏动力。

  这里就需要我们正确引导,面对后进生,我们要积极和他们谈话交流,对他们不能低期望消极评价,谈话时也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夸大,就是不要有意夸大其过错行为;二是要先表扬,肯定他的优点,让他看到自己的长处,再客观公正地指出缺点。

  摆正心态,面对学生。教师不良的心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学生的模仿性很强,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品质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而且学生的这种学习和模仿是潜移默化的、无意识的。因此,我们教师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学生面前,更不能向学生渲泄,把学生当作出气筒,要摆正心态,正确处理好生活和工作的关系,决不能因为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一点不愉快的事情,影响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责任是重大的,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这个重任来,积极地去学习、反思、再学习、再反思,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 【发布时间】2015/1/15 11:04:02
  • 【点击频次】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