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 ;
【正文】
一、 对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概念理解:
体育与健康个性化的教育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心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让学生认识自己,显示“自我”的存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学习团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多元的评价、教师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形成“终身体育”作为目标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精神,培养、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体育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分析:
个性化人具有的特征是:创造性、独特性、和谐性和主体性。体育个性化教育具有的特征为:
1、公平性。体育个性化教育是真正的公平化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以适应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方式,实现具有完善个性的人的培养。比统一的、一刀切的、统一进度的体育教育更具公平性。
2、主导性。体育教育中,教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主导性作用,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施加各种因素的导引。主导性表现在体育教育活动是学生在一定目标下的活动,有内容框架的活动,有各种评价的活动。
3、多样性。不仅包容多种有益的教育方法,还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块的构建、体育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兼容,以适合个性不同的学生发展的需要。
4、全面性。全面发展即指和谐发展。体育个性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强调诸要素和谐发展。使学生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体育个性化教育,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全面的和谐的独特整体。
5、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是体育新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
6、主体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主体性表现在体育教育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创造的活动,自我教育的活动。
三、体育个性化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多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我发挥。准备活动的小组自主练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自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采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器材,一物多用等等,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们性格各异,在课上表现及反映也有所不同,个性化教学不是盲目的顺从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任其自流。如果那样,势必会影响整个班的教学秩序和效果,但如果看见学生稍微有点分心,就用斥责与惩罚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则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
2、 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基础是个性的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要有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建议多采用以下组织形式:①兴趣分组。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组织成多种班组或组别。由于整体的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都会得到学生的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也能够尽情地运动、享受,心情格外开朗。②性格分组。这种方法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进行技术学习和练习时,按照两种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友伴型分组。在教学班内让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教师注意宏观调整,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组内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间的公平竞争。分组时,要设立组长、副组长,平时注重对组长的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3、 改革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 。
要改变过去那样以几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的情况,转以注重目标全面系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应巧妙地运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地期望,以便使学生进而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4、要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益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把个性教育落实到行动上,而不只是口头上的口号。
5、注意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要把传统的、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接受过程变为主动的、双向的、交流式的认识过程。切实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体现学生在评价教育效果中的主人权利。在尊重个性中发现个性,在发挥个性中发展个性,在发展个性中完善个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6、处理好全面性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重视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社会性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将二者统一起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只肯定活跃的课堂气氛,否定严格的课堂纪律;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极度张扬;教学中有章不循,有纲不依,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放弃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取消学生以为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与中长跑练习;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作全面地分析,简单的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甚至提出要为“放羊式”教学正名。这些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7、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现在新课改建议打乱行政班,按学生的兴趣选项编班,教师在这种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及时给学生个别指导和提出不同要求,逐渐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规定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方面,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发展必然受社会需要的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不能在强调发展学生个性时,忘记了共同前提是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人。
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注意到,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其实,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个性化教育
广西陆川县古城镇初级中学 万元杰 作为体育学科,开展体育个性化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容易存在着片面的认识。教师只有充分理解个性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个性化教育活动才能顺利的开展。从而,探索一条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有利途径。一、 对体育个性化教育的概念理解:
体育与健康个性化的教育首先要承认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爱好、兴趣和需要,并以此为基础,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心的需求为核心,在教师引导、帮助下找到“表现自我”的领域,让学生认识自己,显示“自我”的存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以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学习团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多元的评价、教师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兴趣、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形成“终身体育”作为目标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展示、发挥自己的个性,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集体精神,培养、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体育个性化教育的特征分析:
个性化人具有的特征是:创造性、独特性、和谐性和主体性。体育个性化教育具有的特征为:
1、公平性。体育个性化教育是真正的公平化教育,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是以适应并促进个性发展的方式,实现具有完善个性的人的培养。比统一的、一刀切的、统一进度的体育教育更具公平性。
2、主导性。体育教育中,教师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主导性作用,学生的个性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施加各种因素的导引。主导性表现在体育教育活动是学生在一定目标下的活动,有内容框架的活动,有各种评价的活动。
3、多样性。不仅包容多种有益的教育方法,还在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块的构建、体育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兼容,以适合个性不同的学生发展的需要。
4、全面性。全面发展即指和谐发展。体育个性化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强调诸要素和谐发展。使学生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体育个性化教育,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种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全面的和谐的独特整体。
5、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是体育新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个人发展的结果。人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
6、主体性。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及主体价值。主体性表现在体育教育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创造的活动,自我教育的活动。
三、体育个性化教育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搭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多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我发挥。准备活动的小组自主练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自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多采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自我开发器材,一物多用等等,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们性格各异,在课上表现及反映也有所不同,个性化教学不是盲目的顺从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任其自流。如果那样,势必会影响整个班的教学秩序和效果,但如果看见学生稍微有点分心,就用斥责与惩罚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则容易产生相反的效果。
2、 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其思想基础是个性的差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课堂组织应依据课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不同的形式,教师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要有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建议多采用以下组织形式:①兴趣分组。按照学生的兴趣选择,组织成多种班组或组别。由于整体的成员,都是因为喜欢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都会得到学生的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们也能够尽情地运动、享受,心情格外开朗。②性格分组。这种方法是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在进行技术学习和练习时,按照两种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这种分组教学方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全体学生在心理、身体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③友伴型分组。在教学班内让学生自愿组合分组。教师注意宏观调整,保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这样有利于组内的互帮互学以及组间的公平竞争。分组时,要设立组长、副组长,平时注重对组长的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
3、 改革传统评价学生的方式 。
要改变过去那样以几个竞技运动项目的成绩作为统一的评价指标的情况,转以注重目标全面系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定性评价,注重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把评价作为一种期待,尤其对学生暂时表现出的不尽人意之处,更应巧妙地运用评价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地期望,以便使学生进而转化为一种积极行动。
4、要注重教师的个性影响。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有益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把个性教育落实到行动上,而不只是口头上的口号。
5、注意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要把传统的、被动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接受过程变为主动的、双向的、交流式的认识过程。切实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体现学生在评价教育效果中的主人权利。在尊重个性中发现个性,在发挥个性中发展个性,在发展个性中完善个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6、处理好全面性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关系。
在重视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明确社会性培养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将二者统一起来,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只肯定活跃的课堂气氛,否定严格的课堂纪律;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极度张扬;教学中有章不循,有纲不依,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放弃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取消学生以为枯燥无味的队列队形与中长跑练习;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作全面地分析,简单的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甚至提出要为“放羊式”教学正名。这些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7、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现在新课改建议打乱行政班,按学生的兴趣选项编班,教师在这种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及时给学生个别指导和提出不同要求,逐渐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规定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方面,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发展必然受社会需要的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不能在强调发展学生个性时,忘记了共同前提是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人。
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注意到,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其实,无论课程怎样改革,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 【发布时间】2015/1/25 16:43:33
- 【点击频次】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