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历史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仅仅接受和记住教材表述的史实和结论,而是要尝试着像历史学家一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尝试着给出更合理的诠释。为此,他们要梳理各种有证可查的观点,要思考特定历史事件如何发生、人们有何行动、为何如此行动、如此行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对现在、对将来的人和社会有何影响等等。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历史知识需要师生提供完整的、有意义的历史见解。学生应当从更全面、更有批判性的观点中获取历史知识。只有当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批判思维和观点采择,他们才能真正地学会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
一、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批判性思维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如果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历史课不仅要有那些精彩的形式,更需要历史课有思想,尤其是具有历史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智慧,这样的历史课才会让学生更喜欢!
譬如说有同学经常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的很多人不喜欢看那些很好的欧美经典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不懂。许多经典电影涉及历史背景和典故,如果缺少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就容易看不懂,看不懂就不喜欢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可以说失去了一大人生乐趣。当然,这仅仅是学历史的浅层作用之一。
历史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通过这种学习,内化那些有助于形成公民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其中,贯穿于历史学习过程始终的批判性思维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用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深度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了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各种情况所做的调整;展示了很多由于错误类推或忽视历史教训而导致的沉痛代价。学生从中知道忽视过去可能会使我们成为过去的囚徒。进而,学生将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需要对人类事务中的偶然性和不合逻辑性做好准备。最终,使他们在面临当今难题时,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选择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后果,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那么,究竟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过去的历史学习,常常是“贝多芬”式的一背分数就多,不背就没分。这其实完全扭曲了历史学习的意义。历史的确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但了解这些事件本身不是目的。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一个的案例,透过这些案例,我们要分析,要学会如何从案例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这个过程,以及最后形成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若干年后学生即使忘掉了历史事件的细节,也不会忘掉分析案例的思维方式,这正是学习历史所要达到的目的。
2.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是一种自主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没有历史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对历史的科学创见。创新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如何另辟蹊径。在创新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可以起到导航和护航的作用。它可以疏通思维的渠道,拓展思维的空间,提供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的效率。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是创新,这个创新是建立在对旧有理论的质疑和反思基础之上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创新,它建立在对原有“地心说”的批判之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20世纪最大的创新,这一创新同样也离不开卓越的批判性思维的素养。这位伟大的天才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个本质特征。
3.有利于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在当前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网络一方面满足了渴望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的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充斥着暴力、迷信、色情、伪科学等负面内容的信息也给人们造成了不良影响。没有质疑、反思和批判,就难免被假知识、伪科学、伪真理所蒙骗。萧伯纳说:“要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具体到历史领域,当前人们喜闻乐见的“正说”、“品说”、“戏说”历史的时髦文化形式很多,但“戏说”中采用不少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手法,制造出许多文化垃圾。即便是“品说”历史,在主观因素的制约下,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游戏文字的成分。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就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盲目顺从、人云亦云的状态。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正确严谨的治史态度,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和反思,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培养他们不惟书、不惟师、不媚俗、不惟专家是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形形色色的信息的辨别力与区分力,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懂得如何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做出理性的选择是良好公民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正是独立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因为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就会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地分析,对事物做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和客观实际的评价。“批判性思维训练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学生一旦对社会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正确的判断,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增强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弘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习惯。那么,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1. 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环境,培养学生对“质疑”的自信和乐观
费克米兰曾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取决于老师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环境。”教学民主是形成批判思维的前提。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敢于质疑,善于肯定和否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列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可以让学生去讨论蒋介石的“去与留、生与死、关与放”。不但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案。从中国共产党的一方可以反映党的政策的变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不仅是党的智慧更是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从国民党来说由于存在亲英美和亲日派之争,更是由于蒋介石主导的政府充即得利益之所在,他们选择了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转变。同时也要了解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个人情况及与蒋关系以及张学良的个人品质对整个事变的影响。课前可以让学生去充分准备这些方面的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大胆设想如果当时如杀死蒋的后果又会怎么样?有个学生从张学良的EQ说明蒋介石不会死,是很有见地的,他认为张学良是“兵谏”他就不会让蒋介石死,张学良把蒋介石送走,中国共产党不知道就是明证。总之,只要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围环境宽松,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和独立性也会随之发展,批判性思维也会日益增强。
2.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批判思维的意识是指进行批判思维的态度、倾向和意志,即要具有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独立自主: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要人云亦云;(2)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勇于面对困难;(3)乐于思考:主动思考,善于提问;(4)不迷信权威:真理是相对的,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专家学者的权威观点,有不妥的地方就应该质疑;(5)头脑开放:开阔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善于接受各种有益信息;(6)尊重他人: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允许有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和共存,在批判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和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批判思维者,要具备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备课中对现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用与时俱进的观念认真审视,甚至要批判性地分析和探究,以便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学习“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历史上几次比较清明的统治时期时,除了按照一般思维讲述统治者采取比较缓和的统治政策、人口的增加、大量荒地得以开垦以外,还要做这样的分析: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垦荒能缓和因土地兼并而激化的社会矛盾,也可以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但从长远看,它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的沙化进程,造成水土流失,可以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政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以质疑的态度对待历史,历史现象就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3.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思维
(1)要求学生多去阅读,在阅读中增强批判性和创新思维。历史学科是讲史实和证据的,强调“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学生的“质疑”精神要提倡,但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要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阅读大量的材料是求证的必备条件。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求证。
(2)引导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此,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结合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评判具体史料,充分运用已知史实将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只有让提出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做出有价值的探讨,才能点燃思考,才能在历史学习中使学生与“古人对话”,实现思想的交流与互动。
(3)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人全面、不深刻的。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分析其成功与失败时,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在讨论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点加以组织,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通过“假设”反思历史。我们学习历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以增强学生的预见性和洞察力。政治家、企业家在决策时既要根据已经掌握的真实情况又要根据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缺少了演绎推理能力,就可能做出令人遗憾的决定。即使是我们个人也会有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情况,何去何从,也需要有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假如林则徐没有被罢官,中国会获得胜利吗?太平天国成功了,中国会变得更美好吗?假如义和团胜利了,中国会进步得更快吗?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怎样?如果已经发生西安事变,而蒋介石被张学良的卫队不小心打死了,历史会怎样演进?等等。当然,好的问题不仅仅只有假设这一种方式。还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同时呈现,以刺激学生思考。可以说历史课是培养学生洞察力和判断力的源泉,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借助习题练习。习题的选择与设计将直接影响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综合性的习题要涉及历史单元或模块的多个知识点,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乐于思考。也可以结合史学争论问题编制开放性试题让学生思考,只要学生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不去一味追求固定的答案。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形成开放的头脑,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乐于探究,尊重他人等批判性精神。
4. 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精心组织好课外活动、开展历史研究型学习活动,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思考、质疑、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有利于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等。
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在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过程中。提醒学生要用批判的眼光对待收集的信息,从而去伪存真,精心选择,合理取舍所获信息;(2)在认真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不畏书本,不畏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3)引导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和辩论,并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思考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观点,通过相互质疑,相互立据反驳,促进问题的解决;(4)反思成果形成的思维过程,通过查缺补漏,完善成果,共同提高。
历史教学需要不断重温先哲古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当学生能面对真实的历史,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批判性地独立思考,历史才能真正变成使人睿智的经验借鉴和精神食粮。因此,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重任。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有利于造就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为“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万志华教育家贝叶在其《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一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包含的不仅是一种具体的大脑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可见,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精粹,其本质是怀疑、分析和批判性审视,是对已有的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思维活动。
历史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仅仅接受和记住教材表述的史实和结论,而是要尝试着像历史学家一样深刻地、批判性地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尝试着给出更合理的诠释。为此,他们要梳理各种有证可查的观点,要思考特定历史事件如何发生、人们有何行动、为何如此行动、如此行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们对现在、对将来的人和社会有何影响等等。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历史知识需要师生提供完整的、有意义的历史见解。学生应当从更全面、更有批判性的观点中获取历史知识。只有当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批判思维和观点采择,他们才能真正地学会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
一、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批判性思维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如果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用不同的世界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历史课不仅要有那些精彩的形式,更需要历史课有思想,尤其是具有历史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智慧,这样的历史课才会让学生更喜欢!
譬如说有同学经常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呢?”在日常生活中,周围的很多人不喜欢看那些很好的欧美经典电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不懂。许多经典电影涉及历史背景和典故,如果缺少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就容易看不懂,看不懂就不喜欢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可以说失去了一大人生乐趣。当然,这仅仅是学历史的浅层作用之一。
历史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通过这种学习,内化那些有助于形成公民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其中,贯穿于历史学习过程始终的批判性思维是在政治方面具有明智才能的前提。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用从过去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深度智慧去理解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即将到来的各种事态做好准备。历史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了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各种情况所做的调整;展示了很多由于错误类推或忽视历史教训而导致的沉痛代价。学生从中知道忽视过去可能会使我们成为过去的囚徒。进而,学生将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需要对人类事务中的偶然性和不合逻辑性做好准备。最终,使他们在面临当今难题时,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选择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后果,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那么,究竟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过去的历史学习,常常是“贝多芬”式的一背分数就多,不背就没分。这其实完全扭曲了历史学习的意义。历史的确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但了解这些事件本身不是目的。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一个的案例,透过这些案例,我们要分析,要学会如何从案例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这个过程,以及最后形成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若干年后学生即使忘掉了历史事件的细节,也不会忘掉分析案例的思维方式,这正是学习历史所要达到的目的。
2.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是一种自主性思维,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没有历史批判性思维就没有对历史的科学创见。创新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如何另辟蹊径。在创新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可以起到导航和护航的作用。它可以疏通思维的渠道,拓展思维的空间,提供思维的方法,提高思维的效率。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是创新,这个创新是建立在对旧有理论的质疑和反思基础之上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创新,它建立在对原有“地心说”的批判之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20世纪最大的创新,这一创新同样也离不开卓越的批判性思维的素养。这位伟大的天才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而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个本质特征。
3.有利于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在当前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网络一方面满足了渴望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的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充斥着暴力、迷信、色情、伪科学等负面内容的信息也给人们造成了不良影响。没有质疑、反思和批判,就难免被假知识、伪科学、伪真理所蒙骗。萧伯纳说:“要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具体到历史领域,当前人们喜闻乐见的“正说”、“品说”、“戏说”历史的时髦文化形式很多,但“戏说”中采用不少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手法,制造出许多文化垃圾。即便是“品说”历史,在主观因素的制约下,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游戏文字的成分。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就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盲目顺从、人云亦云的状态。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正确严谨的治史态度,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和反思,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培养他们不惟书、不惟师、不媚俗、不惟专家是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形形色色的信息的辨别力与区分力,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公民的基本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懂得如何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做出理性的选择是良好公民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培养批判性思维正是独立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因为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就会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现象进行正确地分析,对事物做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和客观实际的评价。“批判性思维训练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学生一旦对社会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世界和人生有了正确的判断,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增强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弘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习惯。那么,历史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1. 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愉快的环境,培养学生对“质疑”的自信和乐观
费克米兰曾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取决于老师是否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环境。”教学民主是形成批判思维的前提。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不惟书、不惟上,敢于质疑,善于肯定和否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心理安全的空间。列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可以让学生去讨论蒋介石的“去与留、生与死、关与放”。不但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而且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案。从中国共产党的一方可以反映党的政策的变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不仅是党的智慧更是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从国民党来说由于存在亲英美和亲日派之争,更是由于蒋介石主导的政府充即得利益之所在,他们选择了从“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转变。同时也要了解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的个人情况及与蒋关系以及张学良的个人品质对整个事变的影响。课前可以让学生去充分准备这些方面的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大胆设想如果当时如杀死蒋的后果又会怎么样?有个学生从张学良的EQ说明蒋介石不会死,是很有见地的,他认为张学良是“兵谏”他就不会让蒋介石死,张学良把蒋介石送走,中国共产党不知道就是明证。总之,只要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围环境宽松,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和独立性也会随之发展,批判性思维也会日益增强。
2.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批判思维的意识是指进行批判思维的态度、倾向和意志,即要具有批判精神。这种精神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独立自主:要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要人云亦云;(2)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勇于面对困难;(3)乐于思考:主动思考,善于提问;(4)不迷信权威:真理是相对的,对于书本上的知识和专家学者的权威观点,有不妥的地方就应该质疑;(5)头脑开放:开阔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善于接受各种有益信息;(6)尊重他人:现在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允许有不同思想、观点的碰撞和共存,在批判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和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是一个批判思维者,要具备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备课中对现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用与时俱进的观念认真审视,甚至要批判性地分析和探究,以便打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学习“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历史上几次比较清明的统治时期时,除了按照一般思维讲述统治者采取比较缓和的统治政策、人口的增加、大量荒地得以开垦以外,还要做这样的分析: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垦荒能缓和因土地兼并而激化的社会矛盾,也可以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但从长远看,它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的沙化进程,造成水土流失,可以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政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这样,学生就会发现,以质疑的态度对待历史,历史现象就会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长此以往,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3.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思维
(1)要求学生多去阅读,在阅读中增强批判性和创新思维。历史学科是讲史实和证据的,强调“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学生的“质疑”精神要提倡,但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要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阅读大量的材料是求证的必备条件。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求证。
(2)引导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此,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结合生活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评判具体史料,充分运用已知史实将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的问题。只有让提出真正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做出有价值的探讨,才能点燃思考,才能在历史学习中使学生与“古人对话”,实现思想的交流与互动。
(3)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人全面、不深刻的。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分析其成功与失败时,学生分组讨论,组内合作,组外竞争,在讨论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点加以组织,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通过“假设”反思历史。我们学习历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以增强学生的预见性和洞察力。政治家、企业家在决策时既要根据已经掌握的真实情况又要根据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缺少了演绎推理能力,就可能做出令人遗憾的决定。即使是我们个人也会有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情况,何去何从,也需要有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假设,假如林则徐没有被罢官,中国会获得胜利吗?太平天国成功了,中国会变得更美好吗?假如义和团胜利了,中国会进步得更快吗?如果没有发生西安事变,中国的历史可能会怎样?如果已经发生西安事变,而蒋介石被张学良的卫队不小心打死了,历史会怎样演进?等等。当然,好的问题不仅仅只有假设这一种方式。还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同时呈现,以刺激学生思考。可以说历史课是培养学生洞察力和判断力的源泉,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借助习题练习。习题的选择与设计将直接影响思维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综合性的习题要涉及历史单元或模块的多个知识点,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乐于思考。也可以结合史学争论问题编制开放性试题让学生思考,只要学生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不去一味追求固定的答案。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形成开放的头脑,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乐于探究,尊重他人等批判性精神。
4. 组织历史课外活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精心组织好课外活动、开展历史研究型学习活动,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思考、质疑、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有利于促进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撰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撰写历史人物评传、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等。
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在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过程中。提醒学生要用批判的眼光对待收集的信息,从而去伪存真,精心选择,合理取舍所获信息;(2)在认真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不畏书本,不畏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3)引导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和辩论,并站在批判的立场上思考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观点,通过相互质疑,相互立据反驳,促进问题的解决;(4)反思成果形成的思维过程,通过查缺补漏,完善成果,共同提高。
历史教学需要不断重温先哲古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只有当学生能面对真实的历史,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批判性地独立思考,历史才能真正变成使人睿智的经验借鉴和精神食粮。因此,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重任。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有利于造就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因为“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倘若离开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将是一句空话。
- 【发布时间】2015/1/25 16:51:05
- 【点击频次】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