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历史教育观的切入点
浅谈初中历史教育观的切入点
云南省西畴县逸夫中学 王 斌
【摘 要】 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在教育改革的基础,从学课本到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大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树立新理想,紧跟二十一世纪教育观的需要,就怎样改变教师角色——教育观。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这是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和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教育观;历史教学;切入点
“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课程,改变师生角色,改革观念,初中历史教师是中小学专任教师的有机组成之一,为了全面贯彻一系列新文件的有关精神,自身必将投身到继续教育的大潮中去,因此,加强关于历史教师教育观的转变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目前,教材设置不统一,更改频繁,教材也较混乱,重点不同,在一定程序上给历史教师带来了困难。但在一定程序上又给历史课教师带来了再整理的训练。分析我国中学初中部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趋势,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切入:
一、观念转变与意识强化
多少年年来,我国长期的计划教育体制对学科的发展捆得过死,人为设置谁“轻”谁“重”,谁“主”谁“次”的学科关系。尤其是近年来,偏科现象极为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学科之间的公开竞争和协调发展,使历史课教师倍受“轻视”和“冷落”,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也在教学中谋求发展;向实现素质教育转轨,也取得一定的成效,把“定调高、见效低”“雷声大”、“雨点小”及“教师情绪忽高忽低,忽冷忽热”等不良倾向转变为积极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和学科观念,形成新朝代的历史教师意识、不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转变理念,不断增长自己的文化层面,形成宽阔厚实的业务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积极参加教学与研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精神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时还必须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学科改革和发展的机遇走出目前历史的心理障碍,用全心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创造性地设计和优化历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等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二、教师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范式引领
所谓“范式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内容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理解学科知识中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原理,并借助于这些原理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实现活学活用。
(二)激发爱好历史课程中有许多丰富的、出色的片断和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片断和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如,创设故事情境、媒体情境、表演情境和对话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爱好。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开阔历史视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启发、帮助、鼓励他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其开拓了视野,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终身学习与知识更新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到老,学到老。”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就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教到老,学到老,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教师如仅凭大学时期学过的书本知识,多年形成的教学定势、传统的技术手段,继续从事自己的教学活动,显然是不行的。通过大学后继续教育和养成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让历史教师构筑新的知识框架,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不为时代落伍,始终是历史教师继续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历史课教育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是现代历史教育的重要标志
从理论看,近几年来创立的发散理论、系统理论、反馈理论、板图理论,同步教学理论,JIP实验等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从方法看,原来的教师—学生灌入式单向教学变为教学生启发式的双向教学,产生了练习方法、复习方法、实践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方法等等新的教学方法。很显然,历史教师受中学信息、资料、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工作时间的干扰,平时很难对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而通过继续教育,特别是走进新课程的教育,利用高等学校师资力量与技术的优势,以达到中学历史课教师优化筛选,推陈出新、优势互补,学以致用的目的,诚然是一条好的途径,也为历史教学拓宽新路。
五、教师要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
目前,学生不重视历史、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现象在许多地区普遍存生。历史课程和教学与学生的爱好和需要严重脱节,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就要求历史教学紧密联系现实,提供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平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其实质就是在现实社会这一独特的“情景”氛围下,基于已有的社会认知,通过人和人的思想碰撞,理想与现实的交流,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实现社会个体对历史内容进行现代“意义”的自我建构。司马迁写作《史记》,其原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其目的为“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更是明确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可见,历史与现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学习历史就应该从现实生活开始,而不是割裂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为历史而讲述历史,对于这一点,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在现实这一大的社会“情景”下解读历史,我们会获得更为广阔的理解历史的视角。例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当前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问题、日本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海峡两岸关系问题,在现实问题中追溯历史,在历史问题中熟悉现实。这样做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历史讲述的并不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历史与现实存在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又如,学习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教师可用拉萨布达拉宫导入新课。学生观赏了大量精美的布达拉宫图片以后,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布达拉宫主要呈现出汉藏合璧的建筑风格?教师以学生的疑问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追述布达拉宫的历史:布达拉宫的前身是红山宫。公元643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特地在今天拉萨河畔的红山上,为她修建了红山宫。红山宫后来因遭雷击和战乱而被毁。清朝入关后,五世达赖喇嘛重修了这座宫殿,并改称布达拉宫。此后,布达拉宫经过汉族、藏族工匠的多次扩建,才逐渐形成今天的规模。布达拉宫的引入,不仅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还生动有力地证实了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因此,借助现实解读历史,借助历史提示现实,其实质就是一个对历史再学习和再熟悉的过程。
总之,教师的继续教育、教育观念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历史课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根据近几年来全国一些省市实施继续教育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其早研究,及时总结做到重点切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研究的生动性、具体性,也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对历史现象各抒己见,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关于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有时放矢地学习培养,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西南教师教学研讨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3年2月 李志伟
- 【发布时间】2015/1/25 16:59:11
- 【点击频次】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