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学政治课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刍议
【关键词】 ;
【正文】
第一,对思想政治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问题的研究存在欠缺。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上层建筑的地位看,它直接服务于政治体制,间接服务于经济体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和设计当属于全局战略性质,因而对它的准确恰当定位是首要问题。目前我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是中学教育的主要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的主导渠道,是对青少年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课程,并把它的开设作为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之一。这个定位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是,也应看到,我们在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问题上仍存在着若干缺陷。
?其一,对课程定位的研究还欠深入细致。既然对思想政治课定位为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那么,就应当细化对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知识内容的研究。众所周知,无论思想品德,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两者均因具有多义性、宽泛性而带来理解的难以穷尽性,极易产生歧义的理解,从而导致课程内容难以准确把握。
其二,对课程功能定位不具体,影响了在实践上的操作,导致课程“学科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在这个方面,香港的做法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香港的公民教育对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问题,作了极为详细的分析并列举了批判性思考的十种核心技能。即:1区分可以验证的事实与含有价值取向的主张;2确定资料来源的可靠性;3确定一项说明所依据的事实的准确性;4辨别资料、主张和理由的迫切性;5查察偏见;6识别未加说明的假设;7辨别出模棱两可的主张或论点中的含糊点;8通过推理辨认出谬论中的逻辑混淆点;9区分有理据的和无理据的主张;10确定论证中的有力之处。显然,有如此深刻的研究成果作支撑,课程功能的发挥便有了确切的保障。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三,中学政治课极容易受到政治教育社会功能人为扩大倾向的影响,往往要它负载超越它自身课程的功能。例如,流行了很久的一个命题,即“中学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把社会上要求的德育任务都归于该门课程之中。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仅是教育的一域而非“全域”,而中学政治课也仅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的“一域”而非全域。超越该门课程所应负载的功能,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据此,在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中似乎应加深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的研究,包括对它的性质、地位、任务、功能等都应该有非常确定而具体的表述,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第二,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现代教育通常由确立目标、组织内容、实施教育和考核评价等基本环节构成。其中,组织内容关系到目标的实现、制约着施教与考核,因而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环节。组织内容涉及课程的设计、课程体系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完成这些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引,其中涉及价值观、课程观、教材观等领域。遗憾的是,以往我国教育价值观、课程理论、教材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影响着各类课程的建设,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学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高中政治课的三大板块即经济、哲学和政治常识是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即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逐步演变而来的,在一定时期内,它发挥着特定的教育作用。但是,这三大板块仍显现着不少局限性。主要是:课程设计偏重于学科本位,尚难摆脱学科为本的传统观念,教材编写存在偏重学科体系的倾向;课程内容体系不尽合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对薄弱,而这些都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课程内容忽视学生的生活需要,忽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忽视社会实践环节;课程目标的设置与实施缺乏递进层次。
第三,教学内容的组织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够。课程体系确立之后,还涉及课程内容如何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科学地组织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组织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切合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自身素质,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困扰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症结之一,恐怕与我们教育内容的组织上存在不当有关。学生普遍对政治课存在不同程度的嫌弃和不感兴趣就是有力的明证。
第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选择最优化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停留在思想观念上,而且要求被教育者要把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并付之于社会践行中。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离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尚存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以往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不无关系。1997年版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版式设计上有很大的进步,对引导教与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成绩不容置疑。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现行政治课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为主,而课堂教学是课堂讲授为主,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活动课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难觅踪影。即使安排一点活动课作为点缀,也多以认知性活动为主,社会实践性的含量极低。许多大道理,包括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是通过单向和强制性灌输来完成的。因此,如何探索优化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构建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包括学科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逻辑结构、目标结构。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要真正纳入科研的轨道,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展和更新参与研制工作人员的眼界;另一方面要倚重能够统整各方面意见、居于上位的专业人员,特别是课程专家的调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探讨具备应有的专业领域的方法论基础,进而取得实质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009-04-10??选自:《中学政治教育新论》
中学政治课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刍议
山东省郯城县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学校 于 杰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需要,观照我国现行德育课程与国外德育课程的差距,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无论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还是在内容组织和教材形式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现有的各种不足既制约着中学思想政治课自身的发展与提升,也影响着中学德育的整体质量。改革和完善中学思想政治课仍存在广阔的空间,改革的任务重,难度大,亟须在重构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花大力气。中学政治课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思想政治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定位问题的研究存在欠缺。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上层建筑的地位看,它直接服务于政治体制,间接服务于经济体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策划和设计当属于全局战略性质,因而对它的准确恰当定位是首要问题。目前我们对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是中学教育的主要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的主导渠道,是对青少年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课程,并把它的开设作为我国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之一。这个定位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是,也应看到,我们在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定位问题上仍存在着若干缺陷。
?其一,对课程定位的研究还欠深入细致。既然对思想政治课定位为进行比较系统的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那么,就应当细化对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知识内容的研究。众所周知,无论思想品德,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两者均因具有多义性、宽泛性而带来理解的难以穷尽性,极易产生歧义的理解,从而导致课程内容难以准确把握。
其二,对课程功能定位不具体,影响了在实践上的操作,导致课程“学科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在这个方面,香港的做法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香港的公民教育对培养公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的问题,作了极为详细的分析并列举了批判性思考的十种核心技能。即:1区分可以验证的事实与含有价值取向的主张;2确定资料来源的可靠性;3确定一项说明所依据的事实的准确性;4辨别资料、主张和理由的迫切性;5查察偏见;6识别未加说明的假设;7辨别出模棱两可的主张或论点中的含糊点;8通过推理辨认出谬论中的逻辑混淆点;9区分有理据的和无理据的主张;10确定论证中的有力之处。显然,有如此深刻的研究成果作支撑,课程功能的发挥便有了确切的保障。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其三,中学政治课极容易受到政治教育社会功能人为扩大倾向的影响,往往要它负载超越它自身课程的功能。例如,流行了很久的一个命题,即“中学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把社会上要求的德育任务都归于该门课程之中。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仅是教育的一域而非“全域”,而中学政治课也仅是中学德育工作体系的“一域”而非全域。超越该门课程所应负载的功能,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据此,在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中似乎应加深对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的研究,包括对它的性质、地位、任务、功能等都应该有非常确定而具体的表述,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第二,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现代教育通常由确立目标、组织内容、实施教育和考核评价等基本环节构成。其中,组织内容关系到目标的实现、制约着施教与考核,因而成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环节。组织内容涉及课程的设计、课程体系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完成这些工作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加以指引,其中涉及价值观、课程观、教材观等领域。遗憾的是,以往我国教育价值观、课程理论、教材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影响着各类课程的建设,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构。中学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高中政治课的三大板块即经济、哲学和政治常识是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即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逐步演变而来的,在一定时期内,它发挥着特定的教育作用。但是,这三大板块仍显现着不少局限性。主要是:课程设计偏重于学科本位,尚难摆脱学科为本的传统观念,教材编写存在偏重学科体系的倾向;课程内容体系不尽合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对薄弱,而这些都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课程内容忽视学生的生活需要,忽视学生的参与活动和情感体验,忽视社会实践环节;课程目标的设置与实施缺乏递进层次。
第三,教学内容的组织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够。课程体系确立之后,还涉及课程内容如何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科学地组织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组织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切合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自身素质,即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困扰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症结之一,恐怕与我们教育内容的组织上存在不当有关。学生普遍对政治课存在不同程度的嫌弃和不感兴趣就是有力的明证。
第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选择最优化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在于它不仅停留在思想观念上,而且要求被教育者要把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并付之于社会践行中。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离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尚存较大的差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以往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不无关系。1997年版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版式设计上有很大的进步,对引导教与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其成绩不容置疑。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现行政治课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为主,而课堂教学是课堂讲授为主,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活动课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难觅踪影。即使安排一点活动课作为点缀,也多以认知性活动为主,社会实践性的含量极低。许多大道理,包括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是通过单向和强制性灌输来完成的。因此,如何探索优化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构建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包括学科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逻辑结构、目标结构。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要真正纳入科研的轨道,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展和更新参与研制工作人员的眼界;另一方面要倚重能够统整各方面意见、居于上位的专业人员,特别是课程专家的调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探讨具备应有的专业领域的方法论基础,进而取得实质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009-04-10??选自:《中学政治教育新论》
- 【发布时间】2015/1/25 17:18:05
- 【点击频次】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