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找到乐趣
【关键词】 ;
【正文】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笔者就如何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数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品味数学的乐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的滋味。
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做实验:一个袋子里放人一些 黑色的棋子,10颗白色的棋子;搅拌均匀,让几个学生从袋子中随意抓出一些棋子,分别数一数白子和黑子的颗数,并记录下来, 几次以后,学生自己就发现了规律;又如,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可以引用故事的形式,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小刚家有个木材加工厂,正好读小学六年级的他看到很多丢弃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四边形边角废料,小刚说如果能把这些废料拼成地板, 这样既环保又能赚钱;旁边的工人师傅都说他傻的可爱,异想天开,你们认为他的想法能实现吗?
学生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加上已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的兴趣空前髙涨 ,趣味无穷。
二、通过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比如:六年级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没让学生看书,而是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自己回家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装东西(很细小的物体,如:河沙等,)做实验来观察发现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折扣时,我让学生到街道商铺去调查了解;如,二年级教学长度单位千米时,我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到广场去走一千米,实地感受千米有多少圈?有多长?走和跑一千米各要花多少时间?然后估计一下自己的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米或千米?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教材呈现了早晨太阳在东方时,小明站在学校操场上面向东方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教师首先尊重教材,设计多媒体展示了这一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了这四个方向,并能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接着,教师将场景变为放学时,小明仍然站在操场上面对太阳,这时太阳在西方。学生通过面对西方,再一次认识了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加强了学生辨认方向的灵活性,进一步了解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是按顺时针排列的,以及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向,南、北是两个相对的方向。
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 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 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三、用活、用足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各种有用的信息,作为对课程教材的必须补充,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他拿出了16颗糖,对学生说,只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取走糖,这糖就归你了。数学课还有糖吃,同学们一下就兴趣浓厚。接着老师依次提出了以下要求:1、拿走这些糖的确1/4,有同学来拿走了4颗。看到有同学得到了糖,其余同学就更积极了。2、拿走剩下糖的1/4,有同学来拿走了3颗。3、拿走剩下糖的1/3,有同学来拿走了3颗。4、拿走剩下糖的1/3,有同学来拿走了2颗。5、拿走剩下糖的1/2,有同学来拿走了2颗。通过这一数学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于单位“1”表示的数量发生了改变,不同单位“1”的1/4,实际代表数量不一样。也正是由于单位“1”表示的数量发生了改变,不同的单位“1”的1/4和1/3,有时代表的实际数量却是一样多的。如果不设计活动,仅文字出现,学生就会觉得困难重重,而有了这一活动,学生不仅掌握得很好,而且兴趣十足。因此教学内容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就可以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乐趣无穷。
四、游戏进入课堂,数学更加好玩
教材上的概念、性质等一般都是以结论或者精练的数学语言呈现的,学生理解它们,会有一定的困难,游戏可以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即通过具体的经验去为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做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便学生喜欢数学。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操作活动、合作互动、竞赛、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 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曾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最难让学生感兴趣的,它充满数字、算理、计算公式、图形等等,既抽象又枯燥。 只能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理解接受。但学生的思维比较 具体、形象,自主能力较差,同时又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还很不成熟,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尽量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以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 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
五、要重视表扬激励的作用。
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问题总是有些畏难情绪,还有些学生因为懒惰,不能自觉完成探究任务。因此,教师要善于欣赏、赞扬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创新的学生,树立起大家学习的榜样。并且,还可以在班集体建立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管理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加分奖励,这样可树起班集体良好的探究学习之风。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找到乐趣
四川省会东县直属小学 柏 荣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因此快乐的数学就是一种用愉快学习环境去唤醒学生的学习经验激活学生情思的教 育。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得到享受,在“享受学习”中,逐渐学 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而创新需要兴趣来维持。数学的学习由于其特有的抽象而尤为明显,笔者就如何让学生享受“快乐”的学习数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品味数学的乐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的滋味。
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做实验:一个袋子里放人一些 黑色的棋子,10颗白色的棋子;搅拌均匀,让几个学生从袋子中随意抓出一些棋子,分别数一数白子和黑子的颗数,并记录下来, 几次以后,学生自己就发现了规律;又如,四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可以引用故事的形式,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小刚家有个木材加工厂,正好读小学六年级的他看到很多丢弃的形状和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四边形边角废料,小刚说如果能把这些废料拼成地板, 这样既环保又能赚钱;旁边的工人师傅都说他傻的可爱,异想天开,你们认为他的想法能实现吗?
学生们通过实际的操作,加上已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的兴趣空前髙涨 ,趣味无穷。
二、通过学生实际体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比如:六年级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没让学生看书,而是通过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自己回家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装东西(很细小的物体,如:河沙等,)做实验来观察发现圆锥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教学折扣时,我让学生到街道商铺去调查了解;如,二年级教学长度单位千米时,我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到广场去走一千米,实地感受千米有多少圈?有多长?走和跑一千米各要花多少时间?然后估计一下自己的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米或千米?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教学中,教材呈现了早晨太阳在东方时,小明站在学校操场上面向东方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教师首先尊重教材,设计多媒体展示了这一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了这四个方向,并能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接着,教师将场景变为放学时,小明仍然站在操场上面对太阳,这时太阳在西方。学生通过面对西方,再一次认识了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加强了学生辨认方向的灵活性,进一步了解了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是按顺时针排列的,以及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向,南、北是两个相对的方向。
通过问题的解决,许多同学会认识到原来数学是如此的生动 有趣,丰富多彩。原来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竟有如此不同的结论, 以前自己对数学和数学方法的理解也太片面,太狭窄了。
三、用活、用足教材资源,引领学生经历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捕捉各种有用的信息,作为对课程教材的必须补充,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他拿出了16颗糖,对学生说,只要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取走糖,这糖就归你了。数学课还有糖吃,同学们一下就兴趣浓厚。接着老师依次提出了以下要求:1、拿走这些糖的确1/4,有同学来拿走了4颗。看到有同学得到了糖,其余同学就更积极了。2、拿走剩下糖的1/4,有同学来拿走了3颗。3、拿走剩下糖的1/3,有同学来拿走了3颗。4、拿走剩下糖的1/3,有同学来拿走了2颗。5、拿走剩下糖的1/2,有同学来拿走了2颗。通过这一数学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由于单位“1”表示的数量发生了改变,不同单位“1”的1/4,实际代表数量不一样。也正是由于单位“1”表示的数量发生了改变,不同的单位“1”的1/4和1/3,有时代表的实际数量却是一样多的。如果不设计活动,仅文字出现,学生就会觉得困难重重,而有了这一活动,学生不仅掌握得很好,而且兴趣十足。因此教学内容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就可以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乐趣无穷。
四、游戏进入课堂,数学更加好玩
教材上的概念、性质等一般都是以结论或者精练的数学语言呈现的,学生理解它们,会有一定的困难,游戏可以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即通过具体的经验去为所必须学习的内容做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便学生喜欢数学。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操作活动、合作互动、竞赛、课外拓展等组织形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学生乐此不疲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好学、乐学的习 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爱因斯坦也曾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在所有学科中是最难让学生感兴趣的,它充满数字、算理、计算公式、图形等等,既抽象又枯燥。 只能靠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去理解接受。但学生的思维比较 具体、形象,自主能力较差,同时又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还很不成熟,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只有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 精心设计组织教学,尽量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以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 地学习,从而达到好学,乐学的境界。
五、要重视表扬激励的作用。
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问题总是有些畏难情绪,还有些学生因为懒惰,不能自觉完成探究任务。因此,教师要善于欣赏、赞扬敢想、敢问、敢做、敢于创新的学生,树立起大家学习的榜样。并且,还可以在班集体建立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管理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实行加分奖励,这样可树起班集体良好的探究学习之风。
- 【发布时间】2015/1/25 17:20:08
- 【点击频次】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