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永武完小 孙玉丽
【摘 要】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我们可以创设对话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搭建对话的平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质疑问难,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利用补白,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质疑问难;利用补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考虑汉语的文字特点”,“尤其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汉语是一种意会性的文字,汉语文化是意会性文化,它的特点在于重视心灵的体验和感悟,在心灵的体验和感悟中直接把握事物的意义。离开体验,离开感悟,就背离了汉语的特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使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过程贯穿始终,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情感和内心感悟作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的心理环境,诱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
一、 创设对话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创设情境,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相互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教师悉心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引发学生想象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是体验的前奏,是创新的需求。教师要创设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指模拟情境,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方式来创设。在《触摸春天》一课中,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春天的图片,学生看了后纷纷抒发感受:有的说:看到了春天到了,鲜花盛开,听到了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觉得春天真是太美了。有的说:仿佛闻到了花香四溢,置身于美丽的花园——这一情景的创设,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春天的怀抱,共同探讨“春天”的话题,共同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生命的美好。同时,也为后面理解盲女孩安静对生命的渴望与对美好的追求打下了很好的铺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搭建对话的平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道尊严角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对话看作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中搭建对话平台,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创造性的思维,展现体验的丰富性。
1. 自读自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是实施教学的重点目标。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充分交给学生读的权力,保证学生读的时间,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月光曲》中描写盲姑娘想象的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曲子的旋律、节奏到底怎样,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结合文本想象月光曲的旋律与节奏的变化。为了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把文本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我特意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当我读着‘ ’时,仿佛听到了‘ ’的音乐。”这一练习把语言文字与音乐紧密结合,安排充实的时间让学习自读自悟。于是,学生说:当我读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时,仿佛听到了轻柔舒缓的音乐;当我读着“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时,我仿佛听到了“高昂激荡”的音乐。学生通过这一感悟,间接体验了贝多芬琴声的旋律变化。然后,我再让学生把这一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2. 共读共悟,尊重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一种信息互动。为实现这一互动,在课堂上,摒弃“分析性”、“提问式”,抓住文中的经典,设计开放式的训练点,创设一种直率、真诚、自由地对话气氛,在相互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我以读为主线,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开展“大家读——大家悟”的活动。让学生在大家读的同时受到启发,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从而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这种感悟表现出来。各抒己见,张扬个性。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勇于与文本对话。
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本人就注重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开头紧扣课题,教会学生“于何处质疑”,并适时点拨引导“针对父与子你有什么问题?”“扣住地震联系父与子你能不能提出问题?”,让学生紧扣课题中这两个关键处进行质疑,从而实现有效地与文本对话。二是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反复质疑,揭示主题,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在本堂课中,围绕“长时挖掘”重点段落,不断引导学生质疑,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驱动学生去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悟出父亲意志坚定,铭记承诺,坚持挖掘,终于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这一主题,同时,悟出文本特殊的表达方法。
四、利用补白,让学生善于与文本对话。
补白,就是引导学生在文章空白之处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读者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的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如《去年的树》一文中,树的具体遭遇没有正面描写,这就可以让学生当一次作者,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创造性地描述一下树的遭遇,如有的学生说描述:鸟儿飞走了,树又开始了宁静的生活。有一天,森林里来了一批人,当“沙——沙——”的声音想起时,树意识到自己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就要发生了,树嘱咐树根说:“假如明年春天鸟儿来找我,请你让她到工厂去找我吧!”这样的补白,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而且成了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创作”了。
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始终以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与教师平等相处,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在语文学习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其实,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文,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是非常善于模仿和学习的,久而久之,他们会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走进文本,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2011版语文课程标》
[2]《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3]《当代教育理论》
- 【发布时间】2015/2/15 17:07:27
- 【点击频次】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