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然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活动中,明确任务后如进行某项调查、设计方案讨论、进行某实验、制作某作品等,源于各种原因小组内出现干的干、看得看、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甚至相互指责或排斥等局面,结果形成了低效合作甚至无效合作。引起这些现象的因素有很多,究竟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第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第三是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中人际交往的健康品质的养成。三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机统一、互为交叉,解决好每一方面的问题,协调好三方面关系是保证小组合作更有效的重要手段。
一、保证小组合作有效的条件
小组合作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更需要合作意义和效果的本质。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效果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外在强迫”下的合作,其实质是缺失最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着其必要的背景和条件,包括任务、学生的合作需要,当然包括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有保证了这些条件才能让小组合作更具有实效性。
一个学生在一定时间无法独立完成的主题任务,就需要小组合作。这样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思维方面。这类任务多是单凭一个人的智慧无法解决,需与他人讨论、交流,相互启迪才可以提出解决方案的任务,例如:创意设计类主题、科学探究类主题等;第二是力量方面。这里力量指狭义的力,即必需要多个人的力量集合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体能拓展类活动中拔河、同心鞋等;第三是角色方面。即某项主题任务必须分工合作才可能完成,比如:实验探究类,有的需要分头做不同的实验来验证某一推断或假想等等,就象要盖一座房子需搬运工、木工、泥匠、瓦工等离不开合作。在实际的主题活动中,三个方面多是有机交叉的,往往既有思维的碰撞,更有分工的协作,必要时还需力量的凝结,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广义的合作力量。
主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不大,学生也不愿合作,就不必勉强。仔细推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些主题根本不需要合作,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而有意的组织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的合作需教师充分的创设虚拟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意愿,相比之下,难度非常的大,有时甚至比不上独自学习效果更好,比如手工制作类活动,学生一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即便分小组也是重在材料的共享和构思的创意思维碰撞方面,因此学生寻求合作的意愿并不大,我们也不必强拉硬拽追求小组合作效果。
同时,教师还要保证合作交流的时间。有人认为学生长时间合作交流会浪费时间,一节课有时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课堂容量不大,实际上,一堂课的好坏,关键是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动手没有,而不应仅看这节课内容的多少,所以只要学生的商讨有价值,有兴趣,不妨多花点时间,让学生去争论。因为在争论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不要使学生产生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的心理,否则,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养成思维的惰性。讨论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于每个讨论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表达出来,时间不足会使课堂讨论成为“形式主义”、“走过场”,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本身就是多样化的。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更需要不断调整身份。首先,要是每一个小组中的参与者,身离神在,掌握组内最新的进展和所面临的难题,适当交给小组一些独立面对难题的机会,但一定要适时的予以关注和指导。其次,组织者,小组合作中会出现太多争议,需相对有权威的人来定夺或裁定,如果是必要的,带有是非观、价值观甚至是学术严谨性的问题,教师应明确站位,做好“裁判”。第三,要是引导者,在小组成员合作过程中遇见了情绪的波动,心理的症结时,要从心理角度进行诊断,开导。第四,做最公正的评价者,让小组间既有公平竞争,又需适当鼓励表彰,让小组更具活力。.切忌优生独霸课堂,一般学生无所适从。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进行有效的引导。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匆忙展开讨论,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小组合作最主要依赖的载体应是共同的目标,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还需要构建更多的载体,让小组依赖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样才能更刺激小组的凝聚力,达成有效合作。通常我们所给小组创设的共同经历的时间和相对独立的空间、小组共同享用的资源、共同承担的责任、共同获得的荣誉等都可以看到是小组相互依赖的载体,而教师应有意识强化这种载体的功能,更多的以小组为单位去鼓励、去要求、去参与,即便关注了个体,也要尊重个体所处的小组团队。绝不能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而自己放纵的经常去表彰某个人,指正某个人的不足。因此,小组相互依赖的程度是师生共同创建的,表现在小组之内的依赖感,依赖于教师隐性的指导策略,学生真正寻求合作的意愿。
教学活动成果展示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后期,而评价应渗透于每一个过程之中,每个过程也应有阶段性成果。对小组阶段性进展情况适时的评价,适度的竞争对比刺激,适当的激励机制都能让学生更加兴奋、投入,小组更为凝聚、团结。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设有利于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三、不可忽视小组合作学习中人际交往的健康品质的重要性
现在学生群体中多为独生子女,孤僻、自我中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往往见好就抢,有困难就避,有错误就推托,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对别人的弱点不能包容等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一般需要哪些与人交往的健康品质呢?我认为,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求助和助人;2.倾听和表达;3.欣赏和展现;4.责任和分享;5.包容和反思。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当学生讨论缺乏自信时,教师要通过激励给予力量;当学生讨论有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支持;当学生讨论获得成功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云南省永胜县永北镇小 子永平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知识、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进行交流的一项活动,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探究问题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以其面向生活,注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在实践中养成良好道德情感等特点,更深层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才培养方向,而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等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更为深入和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到的组织方式之一。
然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活动中,明确任务后如进行某项调查、设计方案讨论、进行某实验、制作某作品等,源于各种原因小组内出现干的干、看得看、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甚至相互指责或排斥等局面,结果形成了低效合作甚至无效合作。引起这些现象的因素有很多,究竟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第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第三是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中人际交往的健康品质的养成。三方面既有独立性,又有机统一、互为交叉,解决好每一方面的问题,协调好三方面关系是保证小组合作更有效的重要手段。
一、保证小组合作有效的条件
小组合作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更需要合作意义和效果的本质。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效果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外在强迫”下的合作,其实质是缺失最基本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着其必要的背景和条件,包括任务、学生的合作需要,当然包括教师的有效指导,只有保证了这些条件才能让小组合作更具有实效性。
一个学生在一定时间无法独立完成的主题任务,就需要小组合作。这样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思维方面。这类任务多是单凭一个人的智慧无法解决,需与他人讨论、交流,相互启迪才可以提出解决方案的任务,例如:创意设计类主题、科学探究类主题等;第二是力量方面。这里力量指狭义的力,即必需要多个人的力量集合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体能拓展类活动中拔河、同心鞋等;第三是角色方面。即某项主题任务必须分工合作才可能完成,比如:实验探究类,有的需要分头做不同的实验来验证某一推断或假想等等,就象要盖一座房子需搬运工、木工、泥匠、瓦工等离不开合作。在实际的主题活动中,三个方面多是有机交叉的,往往既有思维的碰撞,更有分工的协作,必要时还需力量的凝结,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广义的合作力量。
主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不大,学生也不愿合作,就不必勉强。仔细推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些主题根本不需要合作,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而有意的组织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的合作需教师充分的创设虚拟情境,激发学生合作的意愿,相比之下,难度非常的大,有时甚至比不上独自学习效果更好,比如手工制作类活动,学生一般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即便分小组也是重在材料的共享和构思的创意思维碰撞方面,因此学生寻求合作的意愿并不大,我们也不必强拉硬拽追求小组合作效果。
同时,教师还要保证合作交流的时间。有人认为学生长时间合作交流会浪费时间,一节课有时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课堂容量不大,实际上,一堂课的好坏,关键是看学生动脑子没有、动手没有,而不应仅看这节课内容的多少,所以只要学生的商讨有价值,有兴趣,不妨多花点时间,让学生去争论。因为在争论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不要使学生产生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去想的心理,否则,不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养成思维的惰性。讨论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于每个讨论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整理,才能表达出来,时间不足会使课堂讨论成为“形式主义”、“走过场”,影响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本身就是多样化的。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更需要不断调整身份。首先,要是每一个小组中的参与者,身离神在,掌握组内最新的进展和所面临的难题,适当交给小组一些独立面对难题的机会,但一定要适时的予以关注和指导。其次,组织者,小组合作中会出现太多争议,需相对有权威的人来定夺或裁定,如果是必要的,带有是非观、价值观甚至是学术严谨性的问题,教师应明确站位,做好“裁判”。第三,要是引导者,在小组成员合作过程中遇见了情绪的波动,心理的症结时,要从心理角度进行诊断,开导。第四,做最公正的评价者,让小组间既有公平竞争,又需适当鼓励表彰,让小组更具活力。.切忌优生独霸课堂,一般学生无所适从。在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学习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进行有效的引导。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匆忙展开讨论,对于一般学生来说,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
小组合作最主要依赖的载体应是共同的目标,然而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还需要构建更多的载体,让小组依赖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样才能更刺激小组的凝聚力,达成有效合作。通常我们所给小组创设的共同经历的时间和相对独立的空间、小组共同享用的资源、共同承担的责任、共同获得的荣誉等都可以看到是小组相互依赖的载体,而教师应有意识强化这种载体的功能,更多的以小组为单位去鼓励、去要求、去参与,即便关注了个体,也要尊重个体所处的小组团队。绝不能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荣辱与共,同甘共苦,而自己放纵的经常去表彰某个人,指正某个人的不足。因此,小组相互依赖的程度是师生共同创建的,表现在小组之内的依赖感,依赖于教师隐性的指导策略,学生真正寻求合作的意愿。
教学活动成果展示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后期,而评价应渗透于每一个过程之中,每个过程也应有阶段性成果。对小组阶段性进展情况适时的评价,适度的竞争对比刺激,适当的激励机制都能让学生更加兴奋、投入,小组更为凝聚、团结。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创设有利于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三、不可忽视小组合作学习中人际交往的健康品质的重要性
现在学生群体中多为独生子女,孤僻、自我中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往往见好就抢,有困难就避,有错误就推托,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对别人的弱点不能包容等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一般需要哪些与人交往的健康品质呢?我认为,要关注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求助和助人;2.倾听和表达;3.欣赏和展现;4.责任和分享;5.包容和反思。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引导和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当学生讨论缺乏自信时,教师要通过激励给予力量;当学生讨论有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讨论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当给予支持;当学生讨论获得成功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 【发布时间】2015/3/15 11:58:02
- 【点击频次】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