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作者】 崔金水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二小学 崔金水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
  【关键词】 真诚;热情;耐心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对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安全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老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视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节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的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互相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根据几年来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训教师关系重要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要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的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的错误和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的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2、走进孩子,捕捉孩子的不健康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其容易走向心理“弯路”。我们要对孩子潜在的心理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健康因素,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每一个生命都是五颜六色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的世界。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平等的和学生交流,倾注我们的真心真爱,和学生心理相容,才能有机会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解除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
  三、杜绝“私心”,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时候,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我们可以在心里青睐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但是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我们的行动展示在全班孩子面前,甚至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某某成绩差,某某一贯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感情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得到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种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2]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2.1: 5.
  [3] 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1): 8.
  [4] 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2(1): 6.
  [5] 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 9.

 

  • 【发布时间】2015/3/30 22:31:55
  • 【点击频次】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