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灵活运用课堂场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刘晓丹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灵活运用课堂场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刘晓丹

 

  【摘 要】 在课堂上给学生生动地展示化学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设计不同的场景来活跃一堂课的教学,调动课堂的气氛,无疑能让化学课堂更为生动,就如同一场魔术表演,可以吸引学生了解化学、探究化学。
  【关键词】 活动;场景;生活

  在课堂设计不同的场景来提高教学,调动课堂的气氛,无疑能让化学课堂更为生动。那么,如何利用好多样化的课堂场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此命题从几个角度谈谈体会。
  一、活动场景的运用
  对于高中化学必修一无机物模块的学习,必修二的有机物学习模块,学生的认知存在一个瓶颈即有机物的结构。学生对有机物的概念并不陌生,但对有机物的结构的认知却很是茫然,有机物的结构,是平面型,还是空间立体型,这单凭板书和教师的单一讲授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必须有效借助相关模型,帮助学生运用最直接的感观来认识有机物具体的结构。所以在有机物模块的教和学中,相关模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仅仅只是在学生面前展示已经做好的模型,很难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认知感受,甚至容易让他们“过目就忘”。在这个环节上,如果可以适当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简单有机物的结构模型的组装,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机物的空间构型的认识,从而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知、加深印象,甚至可以帮助他们避免出现多种有机物结构混淆的情况。比如:有机物CH4和CH3CH3的结构都属于立体结构,直接板书的形象性不够,教师可将球棍模具分配给学生们,安排学生动手组装CH4分子,并引导学生观察其构型,再指出CH4是以C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构型。这样一来,教学思路的衔接就不会显得突兀,还能自然过渡到CH4的H原子换成其它非金属原子后的结构变化,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出CCl4也是正四面体结构等等。那么,这一堂课上,学生们不仅认识了CH4,还由此及彼,认识到CH4的取代物的结构,更能举一反三,从CH4的结构继续连接成CH3CH3分子,在对相关模型的观察和比对中,自主归纳出烷烃的结构特征,从而牢牢掌握有机物的构型特征。
  二、问题场景的运用
  高二化学选修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对高中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掌握好这个模块内容的关键在于重在起始知识点的铺垫。如,关于配合物的知识,可以设计成以实验为主导,以指向性问题为辅的场景模式来引入新课。
  教师置疑:你们知道金属都怕什么吗?
  学生们可展开发散性思维,给出多种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们归纳:大部分金属会和酸或O2发生反应。
  教师接着再抛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溶于HCI或H2SO4中呢?
  有部分学生可能会马上反应过来,金不溶于大多数的强酸。
  那么金怕什么呢?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会提出金可溶于王水中。
  教师第一时间给予肯定:是的,金虽然很不活泼,但是最怕王水。因为金遇到王水就生成了配合物。那么,什么是配合物?它是怎么来的?同学们和我一起做个实验吧!让实验告诉你们答案。
  ……
  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聚焦在实验上。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实验时,还应尽可能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可以走到班级中间展示实验结果,以便全班同学都能观察到相关现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可能更专注于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以及实验的现象变化,而忽略了思考现象背后的为什么,因此,应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们回顾实验的过程,并再次提醒学生留心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再以CuSO4溶液和氨水的反应为例,该实验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对比性的操作。如,在蓝色的CuSO4溶液中加入氨水,可观察到溶液先产生蓝色沉淀,之后溶液渐渐变成深蓝色,配合物[Cu(NH3)4]SO4由此而生;但如果在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就只能观察到蓝色的沉淀物Cu(OH)2。说明配合物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和物质的结构密不可分。至于配合物的结构,仍可以实验做为判断的依据。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猜想:Cu2+和NH3分子通过什么作用力结合,和SO42-又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对于设想如何验证等问题。学生们被激发探知欲,拓宽了思路,并能联系已掌握的知识,以物质的检验方法为基础,提出方案,并在教师的配合下完成该检验方案。
  通过“提出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三个步骤来认识新物质,是高中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既可培养学生理性的分析能力,也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三、生活场景的运用
  部分学生会对化学知识的用途存在疑惑,可能产生学习化学是没有实际作用的错误想法。因此教师不能只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如,讲到Cl2的性质会涉及漂白粉的相关知识,这就是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直接体现。让学生了解漂白粉的成分和原理,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认知开始,以漂白粉的性质以及用途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们从家里带来有漂白作用的洗衣粉作为实验药品进行探究,引导学生们结合课本的知识展开讨论,找出其中对应的成分,并验证起到漂白作用的物质是Ca(ClO)2。这样的生活场景的介入,会让学生们明白化学并不全是书面知识,而是实际的、生活化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普及生活常识,比如洗衣粉的保存方法、提高洗衣粉漂白能力的方法等。学生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学习化学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乐趣,甚至能尝试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并产生成就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将教材的主干内容的学习镶嵌在相应的场景模式中,让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掌握化学知识,对所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化学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15/3/30 22:57:37
  • 【点击频次】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