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李雯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物理习题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疆玛纳斯县新湖一中 李雯静

 

  【摘 要】 习题课教学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重要的支点。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因而抄袭作业的现象很严重,既达不到巩固、理解运用知识的目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此问题作者经过教学实践探索和思考,认识到初中习题课的教学要从基础知识入手,精选习题,进行优化组合,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关键词】 基础知识;精选习题;指点;引领

  习题课教学和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及物理实验的教学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个重要的支点。高效的习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公式有所理解,但让学生直接运用它们去分析、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难度,因而抄袭作业的现象很严重,既达不到巩固、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目的,更谈不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习题课教学教学方法及建议。
  1 从基础知识入手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形成解答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 精选习题举一反三
  在掌握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教师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解题后发现迟到了.教师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感觉到就在身边.
  2.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思路.
  3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引领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教师让讨论:“起重机将重为mg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教师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引领作用、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 【发布时间】2015/3/30 23:14:17
  • 【点击频次】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