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变化

 

【作者】 吕冰莹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变化

吉林省梅河口市兴华学校 吕冰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对知识进行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1、由“照方抓药”向实验设计方向发展
  以往的实验都是教师按着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按着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表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含量和学习兴趣。针对上述现状,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建议了多个设计实验的题目,例如: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推断孔雀石分解产物等。实验教材中也有多处设计实验的内容,例如:设计简易灭火器;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等。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也增设了相应的设计实验题目,例如: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等一系列实验,这些实验的开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2、由验证实验向探究实验的方向发展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实验教材(上册)共有16个“活动与探究”栏目,其中通过实验进行的就有10个,其它的实验大多数也由以前的验证结合变为通过实验探究结论。教学中一般通过:化学实验问题→猜想与假设(或化学实验事实)→实验验证假说(或科学抽象)→科学结论→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实验教材中关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就是典型范例。
  在实验教学中尽量发挥实验的探究本性,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由纯学科内容向贴近学生生活方向发展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科学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在实验教材的实验中,象“我们吸人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方向的发展
  过去的教材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给出了答案,在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结束后都会对照教材的标准答案,并依照教材的答案背下来,甚至可以不做实验。实验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取消了现象、分析、结论等环节的内容,变为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在实验结束后,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要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际的能力。
  总之,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导化为一种形式,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半年来我区实验教学所发生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很多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起出了教师的预想,使学生成为了实验教学的主体。

 

  • 【发布时间】2015/3/30 23:20:35
  • 【点击频次】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