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第一、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配合当时形势或某个中心活动,适当补充些阅读材料,可部分放在课内读,部分放在课外读。
第二、 推荐一些优秀文章,动员学生阅读。学生求知欲很强,很多学生有
许多读书的愿望,但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少数学生因为学习任务重,怕课外阅读占时间,影响功课的学习,因此不敢多读课外书。这时,如果我们能适当引导,就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把课外阅读引向正道。我经常给学生读一些课外优秀诗文,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有时带一些书刊到教室,或介绍或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一引荐,就会有人去看,慢慢影响开去。
第三、发动学生互相推荐。除去每周从图书馆借来的图书外,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带一本或一种书刊,放在教室图书角,供大家借阅,这样既解决了阅读材料的问题,更起到了相互推动的作用。同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书刊书写推荐理由,夹放在书刊中,又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和写作的能力,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四,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普遍阅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然后进行讨论或笔谈,以此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第五,随时指导学生的课外自由阅读。除以上介绍的几种情况外,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这时,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随时加以指导。对于教师没读过的书,可以着重从读书态度、观点、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对于学生看些不适合自己的书或不健康的书,教师应该了解情况后作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切忌“一棍子打死”。
要教会学生拓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是从名著中选出的。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尽录,原著中一些精彩情节无法展现。教师可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读原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质疑、探究、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还可以是探究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是学生独立开展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起来一起学习研究。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介绍历史人物、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丰碑》等。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广泛查阅相关史料文献,进行交流。通过独立的阅读、思索、分析、归纳。再经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大量史料中,初步了解时代背景,还可从中学到学习的方法——文献研究法。
在教学时可以进行类比阅读,
教学一篇课文时,把内容、题材、主题等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进行比较阅读,用课内带课外的方法,扩充课堂教学容量,同时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梅花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古诗词中歌咏梅花的篇目很多,如王安石的《梅花》,诗人用通俗的语言、含蓄的笔触,赞扬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洁白纯净、幽香袭人的品格。在教学完这首诗后,可推荐王冕的《墨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让学生领略不同诗人、不同的着眼点所展现的梅的不同风姿。学生在鉴赏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了阅读能力。其实,古诗词中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多,如“送别诗”、“思乡诗”等,在教学时可以以点带面,鼓励学生进行专题摘抄、探究。
教师要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
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 字数、 摘录好词佳句、 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 会续写、扩写、 缩写、 改写等) 。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总之,只有把阅读真正教给学生,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外阅读非常重要,教师如果会引导,能正确引导,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水平。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贵州省都匀经济开发区匀东镇新场小学 刘锡霞
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积淀文学底蕴,陶冶学生情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然二者也有对立的一面,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拘泥于教科书,围绕课文进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课外延伸,这样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有限,而且也影响到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也有些语文老师完全放手学生阅读,在课堂上给大量时间给学生阅读课外书而淡化教材的教学,语文教科书的示范性没有完全体现,显然也不利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关键是要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连接点。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本内容有限,这就必须开辟另一阵地:课外阅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们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要配合当时形势或某个中心活动,适当补充些阅读材料,可部分放在课内读,部分放在课外读。
第二、 推荐一些优秀文章,动员学生阅读。学生求知欲很强,很多学生有
许多读书的愿望,但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少数学生因为学习任务重,怕课外阅读占时间,影响功课的学习,因此不敢多读课外书。这时,如果我们能适当引导,就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把课外阅读引向正道。我经常给学生读一些课外优秀诗文,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有时带一些书刊到教室,或介绍或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一引荐,就会有人去看,慢慢影响开去。
第三、发动学生互相推荐。除去每周从图书馆借来的图书外,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带一本或一种书刊,放在教室图书角,供大家借阅,这样既解决了阅读材料的问题,更起到了相互推动的作用。同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书刊书写推荐理由,夹放在书刊中,又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和写作的能力,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四,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普遍阅读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然后进行讨论或笔谈,以此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第五,随时指导学生的课外自由阅读。除以上介绍的几种情况外,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这时,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随时加以指导。对于教师没读过的书,可以着重从读书态度、观点、方法等方面加以指导;对于学生看些不适合自己的书或不健康的书,教师应该了解情况后作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切忌“一棍子打死”。
要教会学生拓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课文是从名著中选出的。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尽录,原著中一些精彩情节无法展现。教师可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读原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质疑、探究、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还可以是探究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是学生独立开展研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起来一起学习研究。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介绍历史人物、事件的文章。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丰碑》等。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广泛查阅相关史料文献,进行交流。通过独立的阅读、思索、分析、归纳。再经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从大量史料中,初步了解时代背景,还可从中学到学习的方法——文献研究法。
在教学时可以进行类比阅读,
教学一篇课文时,把内容、题材、主题等有一定联系的课外读物进行比较阅读,用课内带课外的方法,扩充课堂教学容量,同时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梅花深受古代文人墨客喜爱,古诗词中歌咏梅花的篇目很多,如王安石的《梅花》,诗人用通俗的语言、含蓄的笔触,赞扬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洁白纯净、幽香袭人的品格。在教学完这首诗后,可推荐王冕的《墨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以梅花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让学生领略不同诗人、不同的着眼点所展现的梅的不同风姿。学生在鉴赏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了阅读能力。其实,古诗词中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多,如“送别诗”、“思乡诗”等,在教学时可以以点带面,鼓励学生进行专题摘抄、探究。
教师要集中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易事。
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 字数、 摘录好词佳句、 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 会续写、扩写、 缩写、 改写等) 。以保证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总之,只有把阅读真正教给学生,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课外阅读非常重要,教师如果会引导,能正确引导,就会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水平。
- 【发布时间】2015/4/17 16:27:59
- 【点击频次】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