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基于城乡地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作者】 刘佩玲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基于城乡地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实验小学 刘佩玲

 

  一、城乡地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出现了一块特殊的教育领域,即基于城市和乡村特色的学校教育。这类学校区域特色鲜明,处境尴尬,学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结构复杂,社会教育滞后,家庭教育缺失,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生方面的表现是:基础不扎实,阅读量少而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听、读、说、写等语言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提升,人文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教师方面的表现是,工作量大,工作积极性不高,业务学习意识不强,教学研究意识薄弱。课堂观察还发现,不少教师既上语文,也上数学,语文课上,摘抄笔记,读读课文,教师讲讲,完成练习册作业……几乎丧失了语文课堂的所有乐趣。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这样没有生机的语文课堂,怎能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怎能有效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笔者基于上述思考,希望能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二、提升课程理念,加强课程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试行)83次提到“课程”这一概念,8次提到“课程资源”这一术语,并明确提出了课程的四大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标还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特别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国家对课程建设的重视。因此,语文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实效,首先要端正课程理念,要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三、利用本土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城乡区域学校由于地域特色,蕴含着丰富的语文本地和本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本土资源,能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利用民谣诵古诗”能有效提升学古诗的课堂实效。各地均有本土民谣,教师可以结合古诗的字数和民谣的旋律,教读古诗。如客家地域特色的学校,利用民谣“月光光”,来记诵五言诗,特别是李白的《静夜思》,用《月光光》的旋律诵读,不仅切合了李白的主题,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情境表演,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农民家的孩子大多比较质朴,学习《锄禾》《悯农》这两首古诗的时候,我教农家的小伙子小姑娘用锄头、草帽作道具,用舞蹈的形式表现诗歌的内容,其他同学则朗诵这两首古诗,由于农家小姑娘的舞蹈表现力,课堂表演古诗成闹剧的担心没有了,倒是孩子们学得极其认真,超出了老师的课堂预设。
  此外,还有当地特色的民俗资源、自然人文等资源也能为学语文、用语文创造条件。如,我们利用春社秋社等习俗,来了解二十四节气;利用客家围屋的故事来学习客家人的待客礼仪;通过介绍当地风俗来练习写片段等。
  四、巧用课堂资源,促进课堂生成
  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通过发掘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来服务课堂教学,这已经成为了所有语文教师的共识。课堂内外,这样的案例还是很常见,农村有农村的特色,城市有城市的风景,只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捕捉课堂资源的眼睛,课堂就能惊喜不断。
  利用课堂资源,促进对课文主题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母亲的恩情》一文时候,一向喜欢搞破坏的留守儿童李大力伏案啜泣。这引起了师生的注意,老师知道,他想妈妈了。这一举动也说明,李大力已经读懂文本,并且引起他内心的共鸣了。老师迅速作了教学环节调整,改成了“读了这篇文章,请你给妈妈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李大力写不下去,只有 “妈妈,我想你!” 这几个泪迹斑斑的字。全班很安静,一直不受同学欢迎的李大力同学,那一瞬间,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谅解。老师把李大力拥在怀里,说了一句“孩子,你很坚强!老师爱你!”老师用情境,诠释了课文的主题。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是“解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情感”。由于有了主题理解的基础,孩子们自然用心走进文本,解读那些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的语句,学习表达,行“我读懂了‘……’这个句子,这个句子的‘……’词语写得特别好,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及感恩之情”的语言及思维的训练。
  巧用课堂资源,进行课堂延伸教学。在教学《放飞蜻蜓》的课文时,潜伏在教室一角的一条四脚蛇在爬动,教室里一片惊呼。原来是比较调皮的孩子赵响,在回校的路上抓的四脚蛇。望着一脸惊恐正等待被批评的赵响,老师意外的请他上讲台,向大家介绍四脚蛇,这个问题难不了赵响,于是向大家生动的介绍四脚蛇的生活习性。老师把这个环节当做了课堂学习的拓展,引发大家进行了“我们该如何珍爱小动物”的讨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堂转瞬即逝的课程资源,来巩固双基,激发阅读期待,突破教学难点,拓展思维的空间等等。
  五、整合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人民网的教育频道频频传来好消息,而且有的项目如“薄改”、“教育区域资源融合平台”、“教师国培项目计划”等已经惠及中西部大部分城镇学校。因此,整合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已完全成为可能。现在很多城镇学校,基本普及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网络共享等资源。传播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的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活动。基于社会在信息技术领域对教育的影响,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资源共享,让城乡区域的孩子与北京的孩子同上一节课成为了可能。不同的是,北京的孩子在视频里,我们的学生在视频之外,但,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城乡区域的孩子来说,无疑已经是个惊喜。
  我们可以根据学情特点,对网络资源采取“拿来主义”。教师可以通过在教育区域资源融合平台查找资料、使用教学光盘、观摩名家名师课例等方式获取有效的教学信息,广泛吸纳别人的经验、根据本地实情,发掘自身潜力,形成有自己教学特色、富有创造性的符合学生学情和自己教学思路的课件。如学习《金蝉脱壳》一文,我们用动物世界里关于蝉的视频创设开课情境,用图文结合的办法辅助教学,解读文本,用学生本身观察到蝉的知识加深感悟体验,用幻灯呈现知识小讲座和课堂当堂检测等等。农村的孩子外出旅游的机会少,学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等课文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数字资源呈现丰富多彩的黄山松,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莫高窟瑰丽无比的壁画等图片,辅以相应的音乐,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的认识进入到理性学习,结合文本解读,进行言语和思维的训练,这样既切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又能使媒体数字等资源为课堂所用。
  教师要有学习者姿态,树立新课程理念,认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这样之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指日可待。

 

  • 【发布时间】2015/4/17 21:50:42
  • 【点击频次】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