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优秀电视节目为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关键词】 ;
【正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教得辛苦,学得苦恼。其实,学语文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一种享受。教语文同样也应该是快乐的,也应该是一种享受。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一旦让孩子成为主人,他们就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就能在自主的空间里浮想联翩,孩子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释放,个性也能得到大力张扬。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求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把优秀电视节目引进课堂,有助于我们冲破思想的苑囿,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化教学,构建全新课堂。下面的几类电视节目就让我受益非浅。
一、最爱是中华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最爱是中华”。一个集趣味、益智、知识、紧张、幽默于一身的节目,它庞大的知识体系,真正意义上的群众互动,不禁引人入胜。这档节目有力的推动了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学的认识的发展。国学,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事。让学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包括医药、文学、典故、科学、美食等方面的知识。电视节目中的竞答形式完全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有人恐怕要说你哪来奖品呀?其实完全不必担心,我们没有奖品有分数,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形给出分数,分数的评定可以由老师决定,也可以由学生评定。这样就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形式。譬如在上《鸿门宴》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这一课的资料,作好准备,然后编若干选择题、填空题和背诵题,分别对课文内容、文体、作者及时代背景等进行考查。像《大风歌》谁写的?《垓下歌》又是谁写的?A、刘邦 B、项羽 C、司马迁 D、张良。又如谁能背出《大风歌》《垓下歌》?请说出出自这一课的成语等等。一堂课就在学生的竞答中愉快度过,学生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下课时还意兴犹存。这样的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自己查资料、自己主动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又如电视节目给出几个对这个事物或人物的描述的选项,让学生说出这个事物或人物,选手在给出第一个选项时答出,加400 分;在给出第二个选项时答出,加300 分,依次类推,当四个选项全部给出时,还没有答出的,不得分。在上《滕王阁序》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形式。一上课,我就说: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说出这是什么人物?有八个关键词1、唐朝诗人2、“初唐四杰”3、神通少年4、十六从政5、逐出王府6、云游巴蜀7、渡海溺水8、滕王阁序大多数同学可能在第三个关键词就能知道是王勃,但这种形式可让同学们更全面的了解王勃,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这样精彩的开头,你的课怎能不吸引学生呢? 另外学生还可领略选手的风采。北大学霸三年读1500本书,这一庞大的知识储备,恐怕很少有同学企及。再者他的读书不是囫囵吞枣,而是融会贯通,这从他的答题表现就能看出。这与有的同学读书甚少,了解的古代文化知识甚少,诗歌鉴赏不了,读书肤浅,一知半解,半瓶醋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外国留学生也来参赛,他们认为学习汉语像跑马拉松,不能要求快,但一定要坚持。这一理论对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有借鉴意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把这档节目搬上课堂,带进学生的生活里,我们的古典文化必定能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
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不要把这个节目看成简单的汉字听写,只关注选手是否书写正确。本节目标示的主旨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一字一世界。除了书写正确与否,我们还应关注以下方面:
字音方面。节目选取的主考官都是“新闻联播”的优秀播音员。播音员的发音就是我们要挖掘的一大语音资源。他们的普通话等级都在一级甲等以上,是声像资料中最标准的普通话。
字形方面。许多选手写错字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不了解造字法。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后两种也有人认为是用字法。其中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范畴,声旁表示汉字的读音。形旁大致相当于汉字的偏旁部首,每个部首表示的意义基本与汉字的意义范畴一致。如果选手知道汉字的这一特点,就可以根据主考官提示的词语释义来推测该汉字的形旁,再根据主考官读出的字音推测该汉字的声旁。这样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写出该汉字。有些选手不懂得这一特点从而导致书写错误,而且大部分选手都错在形旁上。比如“殂谢”一词,它的意思是“死亡”。汉字中“歹”这一形旁与“死亡”有关,选手不知这一推断,错误的写成了“徂”。这一特点也可以指导学生应对高考中的字形题。
汉字的来源方面。大赛中很多汉字的构造,体现了先民造字时的想法,也可品味出汉字体现的文化、传统及先民的生活场景。比如“命祜”一词,含义是“命中的福气”。“示”部中最上面一横代表祭祀时放的祭品,其余部分表示祭祀时放祭品的桌子,所以“示”部表示祸、福等意义,它与祭祀有关,与鬼神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先民对天地神灵的敬重,很多东西都认为是上天的神灵赐予的,包括福气。古代很多皇帝的名字都用“示”部作部首,他们希望上天的神灵能赐予他们永久的福气。
与课本的联系方面。很多词都能从课本中找到出处,比如选手书写错误的“右文”,其中的“右”解释为“崇尚”。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位在廉颇之右”其中的“右”解释为“较高的位置或等级,上”选手不知这一联系,因而推导不出正确的写法。再比如“图南”一词,《逍遥游》中“而后乃今将图南”就是它的出处。此外还有“玳瑁”出自《孔雀东南飞》“头上玳瑁光”,“熹微”出自《归去来兮辞》“恨晨光之熹微”,“隳突”出自《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此外还有“批亢捣虚”(《史记·孙膑》)“皭然”(《屈原列传》)“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通过这一节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印象,提高对课本的重视、喜爱,体会高考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这一规律。
三、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兼收并蓄,让我们聆听众多专家独特的学术见解,感受大师的风范,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这些当今人们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可以不断开阔学生的视角。他们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及互动。我们老师完全可以搞个讲座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出来讲给学生听,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深刻”也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观看专家讲解《红楼梦》的视频;学习《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观看《康震解读苏轼》。知识的泉水从此汩汩而来,清爽宜人。
优秀电视节目的创意五彩纷呈、与时俱新,从各个方面冲击着我们的感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电视栏目值得我们在看听中鉴赏分析,吸收回味。总之,有汉语言文字的地方,就有“语文”,只是我们需要有一颗主动感受语文,主动感受艺术的心灵,才能在日常的生活、娱乐中得到语文艺术的享受。
优秀电视节目为语文课堂注入源头活水
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 谢玉清
当前,很多卫视台推出了益智类游戏节目,融娱乐性与知识性于一身,占据了人们的主要生活空间,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它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节目和语文教学二者之间有着无数契合点,完全可以把电视节目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上,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认为看电视会影响学习是错误的。原因有二: 一是,它们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课堂能否互动起来,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二是,它们都是语言和文学的高度展示,可以给学生高标准的语文视听享受,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方向。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高耗低效,教得辛苦,学得苦恼。其实,学语文应该是快乐的,应该是一种享受。教语文同样也应该是快乐的,也应该是一种享受。课堂,是孩子的。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课堂一旦让孩子成为主人,他们就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他们就能在自主的空间里浮想联翩,孩子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充分释放,个性也能得到大力张扬。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求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把优秀电视节目引进课堂,有助于我们冲破思想的苑囿,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施多元化教学,构建全新课堂。下面的几类电视节目就让我受益非浅。
一、最爱是中华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最爱是中华”。一个集趣味、益智、知识、紧张、幽默于一身的节目,它庞大的知识体系,真正意义上的群众互动,不禁引人入胜。这档节目有力的推动了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学的认识的发展。国学,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事。让学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它包括医药、文学、典故、科学、美食等方面的知识。电视节目中的竞答形式完全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有人恐怕要说你哪来奖品呀?其实完全不必担心,我们没有奖品有分数,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形给出分数,分数的评定可以由老师决定,也可以由学生评定。这样就避免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形式。譬如在上《鸿门宴》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这一课的资料,作好准备,然后编若干选择题、填空题和背诵题,分别对课文内容、文体、作者及时代背景等进行考查。像《大风歌》谁写的?《垓下歌》又是谁写的?A、刘邦 B、项羽 C、司马迁 D、张良。又如谁能背出《大风歌》《垓下歌》?请说出出自这一课的成语等等。一堂课就在学生的竞答中愉快度过,学生表现出空前高涨的热情和极大的兴趣,下课时还意兴犹存。这样的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自己查资料、自己主动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又如电视节目给出几个对这个事物或人物的描述的选项,让学生说出这个事物或人物,选手在给出第一个选项时答出,加400 分;在给出第二个选项时答出,加300 分,依次类推,当四个选项全部给出时,还没有答出的,不得分。在上《滕王阁序》一课,导入新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形式。一上课,我就说: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说出这是什么人物?有八个关键词1、唐朝诗人2、“初唐四杰”3、神通少年4、十六从政5、逐出王府6、云游巴蜀7、渡海溺水8、滕王阁序大多数同学可能在第三个关键词就能知道是王勃,但这种形式可让同学们更全面的了解王勃,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这样精彩的开头,你的课怎能不吸引学生呢? 另外学生还可领略选手的风采。北大学霸三年读1500本书,这一庞大的知识储备,恐怕很少有同学企及。再者他的读书不是囫囵吞枣,而是融会贯通,这从他的答题表现就能看出。这与有的同学读书甚少,了解的古代文化知识甚少,诗歌鉴赏不了,读书肤浅,一知半解,半瓶醋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外国留学生也来参赛,他们认为学习汉语像跑马拉松,不能要求快,但一定要坚持。这一理论对我们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有借鉴意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把这档节目搬上课堂,带进学生的生活里,我们的古典文化必定能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
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不要把这个节目看成简单的汉字听写,只关注选手是否书写正确。本节目标示的主旨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一字一世界。除了书写正确与否,我们还应关注以下方面:
字音方面。节目选取的主考官都是“新闻联播”的优秀播音员。播音员的发音就是我们要挖掘的一大语音资源。他们的普通话等级都在一级甲等以上,是声像资料中最标准的普通话。
字形方面。许多选手写错字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不了解造字法。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后两种也有人认为是用字法。其中形声字占汉字总数的80%,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范畴,声旁表示汉字的读音。形旁大致相当于汉字的偏旁部首,每个部首表示的意义基本与汉字的意义范畴一致。如果选手知道汉字的这一特点,就可以根据主考官提示的词语释义来推测该汉字的形旁,再根据主考官读出的字音推测该汉字的声旁。这样两部分合起来就可以写出该汉字。有些选手不懂得这一特点从而导致书写错误,而且大部分选手都错在形旁上。比如“殂谢”一词,它的意思是“死亡”。汉字中“歹”这一形旁与“死亡”有关,选手不知这一推断,错误的写成了“徂”。这一特点也可以指导学生应对高考中的字形题。
汉字的来源方面。大赛中很多汉字的构造,体现了先民造字时的想法,也可品味出汉字体现的文化、传统及先民的生活场景。比如“命祜”一词,含义是“命中的福气”。“示”部中最上面一横代表祭祀时放的祭品,其余部分表示祭祀时放祭品的桌子,所以“示”部表示祸、福等意义,它与祭祀有关,与鬼神有关。从中可以看出先民对天地神灵的敬重,很多东西都认为是上天的神灵赐予的,包括福气。古代很多皇帝的名字都用“示”部作部首,他们希望上天的神灵能赐予他们永久的福气。
与课本的联系方面。很多词都能从课本中找到出处,比如选手书写错误的“右文”,其中的“右”解释为“崇尚”。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位在廉颇之右”其中的“右”解释为“较高的位置或等级,上”选手不知这一联系,因而推导不出正确的写法。再比如“图南”一词,《逍遥游》中“而后乃今将图南”就是它的出处。此外还有“玳瑁”出自《孔雀东南飞》“头上玳瑁光”,“熹微”出自《归去来兮辞》“恨晨光之熹微”,“隳突”出自《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此外还有“批亢捣虚”(《史记·孙膑》)“皭然”(《屈原列传》)“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通过这一节目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印象,提高对课本的重视、喜爱,体会高考来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这一规律。
三、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兼收并蓄,让我们聆听众多专家独特的学术见解,感受大师的风范,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这些当今人们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可以不断开阔学生的视角。他们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及互动。我们老师完全可以搞个讲座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写出来讲给学生听,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深刻”也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观看专家讲解《红楼梦》的视频;学习《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观看《康震解读苏轼》。知识的泉水从此汩汩而来,清爽宜人。
优秀电视节目的创意五彩纷呈、与时俱新,从各个方面冲击着我们的感官。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电视栏目值得我们在看听中鉴赏分析,吸收回味。总之,有汉语言文字的地方,就有“语文”,只是我们需要有一颗主动感受语文,主动感受艺术的心灵,才能在日常的生活、娱乐中得到语文艺术的享受。
- 【发布时间】2015/4/17 22:00:21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