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中考名句默写复习“六要”

 

【作者】 宋 丹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考名句默写复习“六要”

 

新疆第六师芳草湖五场学校 宋 丹

 

  一、考纲解读
  所谓“名句”,是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所谓“名篇”,是指那些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定要求必背的50个篇目。从2010——201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看,在古诗文名句默写方面涉及到的考点有: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诵读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或精彩段落;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总得来说,考查的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考查途径基本上是默写。
  在题型上主要有:记忆型默写题:给出诗、词、文的上句或下句并注明篇名,要求考生默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诗、词或文中名句;给出诗题和诗人,要求考生默写出全诗;理解型默写题:提供具体的情境、要求等并注明篇名,要求默写出与之相一致的诗、词或文中名句;按照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根据具体语境补写古诗文名句;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要求考生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一个或几个诗句。题型形式有:(1)必做题。(2)选做题:在特定的语境或给出的题数中要求考生按规定题数任选默。
  二、复习方法
  默写名句名篇中考的评分一向比较严格,每一空格一分,一个空格中的一句话有一个错别字、字序颠倒以及增一字、减一字均不得分。这就表明中考最终检测的不只是“记得住”还要“写得对”。然而多数学生常常因为字序错误或书写错漏失分,这就暴露出了学习备考过程的不完整。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能只停留在背诵的环节上,还要加大默写的训练力度,及时跟进检查订正的步骤,简单地说,就是要贯彻实施“背诵——默写——订正”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背诵——默写”是起点,“订正”是落点。起点要低,落点要高。“起点要低”指的是“背诵——默写”要从每一篇、每一段以及每一句抓起,确保规定的篇目的背诵句句准确、段段落实、篇篇过关;“落点要高”指的是要让学生在“订正”的过程中经历“知错——识错——改错”的过程,从而对书写正确形成一种高度的自觉。
  “知错”是容易做到的,学生可以自己默写自己校对,也可以同学之间互查互改,难点是通过认识出错的原因彻底改正书写的错误,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错——知错”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具体来看,应该注意一下“六要”:
  (1)词语顺序要注意。
  古诗文受到韵律的限制和习惯的影响,常常调整字序,如果按照现代的习惯说法或语序来识记与书写往往会出现错误,因此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容易将“好风景”写作“风景好”;温庭筠《望江南》中“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一句,就容易将“肠断”写作“断肠”。
  (2)同音异义字要分清。
  古诗文中存在着大量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字,需要在识记与默写是仔细地辨析。例如: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炬”容易写作“距”;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自”容易写作“自”。
  (3)同义异形字要关注。
  古诗文中意思相同而字形不同的词语特别多,它们对学生有很大的迷惑性,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得分的“盲点”。例如:李白《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句,就容易将“材”写作“才”;李清照《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就容易把“莫”和“消”写作“漠”和“销”。
  (4)通假现象要留心。
  在古诗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学生在背诵的时候常常以本字来读,这样写的时候就容易想不起来借字来,导致书写出错。如:汉乐府《长歌行》“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很容易借字“华”错写成本字“花”;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容易将借字“览”写成“揽”。
  (5)语境与出处要留意。
  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常常会导致书写错误。比如:“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白居易《观刈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等等。仅就这两句来看,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把“饷”错写成“晌”,把“才”错 写成“材”。
  (6)难写字、生僻字突破。
  尽管近年来,古诗文默写中每年考查到的常用字表外的汉字只占到5%左右,通用字表外的汉字每年也仅有一、两个,但是经典名篇中的生僻字还是要突破。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槲”字,李白《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的“樽”等等,学生很容易写错。对于经典名篇中的这些生僻字教师应从字的结构与意义上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各个突破。
  中考默写题本来是很容易得分的题,可是往往由于错误理解、错误识记,以至于在中考时失分。如果学时下点功夫,将其背过,平时做个有心人用以上“六要”加强识记,本题那满分是很容易做到的,这样也许可以使你的语文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你走进理想的殿堂。

 

  • 【发布时间】2015/4/17 22:06:19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