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学生习作中细节描写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 ;
【正文】
一、环境中的细节描写
点面结合,通感并用。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授中,对于点面结合的方法举隅,学生略有感性认识,但在进行“场景描写”诸如“运动会”“升旗仪式”“课间十分钟”等的实际操练中,出现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但稍有留意的老师会发现,内容多为集中在“一个”“一群”人或物上面进行的空泛描写,这就是所谓的“点面结合”吗?其实质量不高,角度单一,流于形式了。那么,要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有效性指导呢?笔者以为,要把一个场景写得具体,就要抓住重点精雕细刻,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而非概括性的语言。
二、人物刻画中的细节描写
特写镜头,有的放矢——神态语言细节描写。李准说过:“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可纵观当下,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通病,即为描写人物语言而写语言,外貌神态亦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或是徒劳无功的记流水账式的对话描写,洋洋洒洒的几页纸,结果是老师打上“不具体”的评语。学生们甚是委屈,习作积极性颇受打击,那么教师应如何正面引导,让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呢?先看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曹雪芹仅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三处,但就是这字字珠玑的三句话,极尽凤辣子阿谀奉承、八面玲珑之能事:《梅花魂》一文中,爱国老华侨说的为数不多的几句话便是:“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老人的一片拳拳爱国之心力透纸背,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语言神态描写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全而在细,我们在写作时并非要把动作、神态、语言等一一写全,面面俱到,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抓住其中一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就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抓住读者的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取材中的细节描写
细微之处见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去寻找,去挖掘生活的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就是习作的来源。”另外,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就能够突破陈窠,创新作文,以小见大。笔者经常教导学生一篇新颖的习作即是做到八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看来,细节的魔力真是令人叹服啊!面对“以我手写我心”这一渐高的习作呼声,以及纷繁芜杂的习作方法策略,笔者仍然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以亲身实践经验为指引,教授学生一种方法,其实是提升他们的一种思维品质,一种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品世界中至少懂得如何去鉴赏,去甄别,去评价乃至于去学着运用的思维品质。当然,这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操作方可见成效。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成效明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大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细节描写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从上述三方面予以例谈,以之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学习交流。
浅谈学生习作中细节描写方法的指导
重庆市巫山师范附属小学 刘 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指出:“习作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那么,将文章内容“写具体”到底有无方法可循,怎样的文章才能被视作“写具体”呢?笔者以为,细节描写至关重要!它能让文章水到渠成地彰显“具体生动”之奇效。
一、环境中的细节描写
点面结合,通感并用。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授中,对于点面结合的方法举隅,学生略有感性认识,但在进行“场景描写”诸如“运动会”“升旗仪式”“课间十分钟”等的实际操练中,出现的作品可谓精彩纷呈、百花齐放,但稍有留意的老师会发现,内容多为集中在“一个”“一群”人或物上面进行的空泛描写,这就是所谓的“点面结合”吗?其实质量不高,角度单一,流于形式了。那么,要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有效性指导呢?笔者以为,要把一个场景写得具体,就要抓住重点精雕细刻,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而非概括性的语言。
二、人物刻画中的细节描写
特写镜头,有的放矢——神态语言细节描写。李准说过:“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可纵观当下,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通病,即为描写人物语言而写语言,外貌神态亦是如此,千篇一律的“圆圆的脑袋,大大的眼睛……”,或是徒劳无功的记流水账式的对话描写,洋洋洒洒的几页纸,结果是老师打上“不具体”的评语。学生们甚是委屈,习作积极性颇受打击,那么教师应如何正面引导,让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呢?先看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曹雪芹仅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三处,但就是这字字珠玑的三句话,极尽凤辣子阿谀奉承、八面玲珑之能事:《梅花魂》一文中,爱国老华侨说的为数不多的几句话便是:“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老人的一片拳拳爱国之心力透纸背,我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语言神态描写不在多而在精,不在全而在细,我们在写作时并非要把动作、神态、语言等一一写全,面面俱到,而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抓住其中一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刻画就能突出人物的特点,抓住读者的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取材中的细节描写
细微之处见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这就要求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去寻找,去挖掘生活的习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就是习作的来源。”另外,伟大的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之美”,就能够突破陈窠,创新作文,以小见大。笔者经常教导学生一篇新颖的习作即是做到八个字:“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看来,细节的魔力真是令人叹服啊!面对“以我手写我心”这一渐高的习作呼声,以及纷繁芜杂的习作方法策略,笔者仍然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以亲身实践经验为指引,教授学生一种方法,其实是提升他们的一种思维品质,一种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品世界中至少懂得如何去鉴赏,去甄别,去评价乃至于去学着运用的思维品质。当然,这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反复实践操作方可见成效。
笔者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成效明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大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细节描写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从上述三方面予以例谈,以之抛砖引玉,与同仁们学习交流。
- 【发布时间】2015/5/7 13:14:49
- 【点击频次】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