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贫困山区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杨胜桃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谈贫困山区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中心校 杨胜桃

 

  【摘 要】 任何学校都有学困生,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学困生在班集体中只占少数,但需要教师投入巨大的精力,一旦教育不及时,将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关鍵词】 贫困山区;小学学困生;   成因;对策

  任何学校都有学困生,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所指的学困生是指智力发育正常,在后天的生活中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不良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在学习和思想上表现为学习进步慢,成绩较差,思想品质落后的学生。虽然学困生在班集体中只占少数,但需要教师投入巨大的精力,一旦教育不及时,将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遗传、环境、教育的产物,所以说学困生的成因是可以探究的,通过教育是可以转化的。我认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无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四个方面,其中家庭、学校、社会属于客观方面,自身属于主观方面。现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浅谈一下贫困山区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一、贫困山区小学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方面原因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除了在学校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度过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家庭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而且带来心灵成长的土壤,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爱心、责任心。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家长大多文化程度又不高,有的家长听说孩子在外惹事或成绩不理想,就采取野蛮粗暴的训斥和暴打,导致学生胆小怕事,遇到学习问题不敢跟家长汇报,有的家长特别是隔代抚养和亲戚寄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关心较少,由于祖辈或亲戚过分溺爱放纵孩子,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从小养成自私、骄横跋扈的性格,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思想涣散,无心学习,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加上缺少沟通,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得不到培养,久而久之,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就会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
  2、学校方面原因
  受教育评价机制的单一、学校教学管理观念陈旧和个别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致使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教师不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一批成绩差的学生过早被淘汰出局,饱尝被人冷落的滋味,偏爱优秀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不良学习习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教育,不理解体谅学困生,不尊重信任他们,对他们态度冷漠,缺乏爱心,使得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挫伤了学习困难学生的上进心,他们逐步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发展为自卑,自暴自弃,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结果是被重视的“尖子”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被放弃的学生与“尖子”差距越来越大。
  3、社会方面原因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受到社会上的“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的影响,小学生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好奇心强、自制力差。有的学生沾染了吸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于网络世界等坏习惯,多数贫困山区家长对学生的思想不够了解,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以至于学生越陷越深,荒废了学业。
  4、自身方面原因
  学困生大多由于自身性格的不完善,自觉性和自制力差,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的习惯。如有的学生依赖心理严重,基础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有的学生单凭主观上的欲望、好奇而行事,渴求进步,但在经历多次失败或挫折后,逐步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对学校和家长的循循善诱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正面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习惯,知错不改,破罐子破摔,成为名副其实的学困生。
  二、贫困山区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虽然贫困山区小学学困生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但只要找准问题的关键,并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逐渐转化学困生,那么如何在教育中转化学困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爱心”感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待学困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诚”去打动他,用“爱”去感化他,既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不能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要尊重学困生、热爱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点关怀、一点微笑、一点鼓励。在他们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及时肯定,衷心祝贺,在教育教学中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放下师长的架子,与他们交心结友,开启学生的心扉,让其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使得“亲其师而信其道”,?采取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的方法,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建立档案并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工作
  学校要根据各个学困生的情况建立档案,有计划地采取召开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等途径进行家校沟通交流,对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和缺失进行指导,互相了解学生在家和学校的表现,帮助学困生逐一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真正让他们想学。
  3、学校发挥好协调家庭和社会的纽带作用
  学校还应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防止不健康因素对小学生的侵蚀,形成社会团体、媒介呼吁、社会宣传、家庭、学校通力合作的格局,可在校园周边开设书店等有助于积极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场所,营造一种良好的周边环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高度来看待学困生转化工作,要认真细致地了解学困生的情况,把握学困生转化的规律,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5/5/7 13:19:41
  • 【点击频次】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