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例谈

 

【作者】 吴国柱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例谈

山东省郯城县泉源乡初级中学 吴国柱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在观摩课上,授课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若干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但是在一些探究环节的处理上,我觉得还有待商榷。
  一、选择探究问题要注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
  探究问题的选择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在选择探究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思维发展,如果探究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思维的挑战性,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反之,探究问题过于复杂,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者寥寥无几,也会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教学片段1:
  师:平行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呢?
  (媒体播放,分步出示)猜一猜:边之间……?角之间……?
  画一画:在格点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度量一下,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生:顺利完成猜想,并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大部分学生比较认真,个别学生不够积极。
  课后反思:在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中,两节课都安排了类似的探究环节:观察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在图形中通过度量来验证,进一步启发学生去做逻辑验证。这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固然是数学探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分析,这个探究活动就稍显简单了。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知识,经历了针对图形的探究过程,知晓了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再次“观察、猜想、实验验证”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认知基础是设置探究问题的关键,“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在教学设计框架结构中设置了“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环节,其中提到“可以从认知分析入手,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基础),对照教学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已有基础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但是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所能做到的只是“分析学生学过哪些知识”,而对于“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更多的还是站在教师角度的主观臆断,即使是知识方面,曾经学过的知识在现阶段是什么状况?学生间差异有多大?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一节课的效率。所以要使“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变为一个操作环节,采取类似“学情调查试卷”的形式使其更具准确性和可信性, 进而将“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工作做实。
  教学建议:就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来看,他们对平行四边形的知识应属于“知道而不清楚,偏重图形的直观认识,缺乏逻辑分析的支撑”,所以这一课主要需解决的问题是“梳理与提升”,而不是“探究与发现”,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而不是“探究一个新问题”。那么这一课的引入可否以学生的回忆、总结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适当总结、规范学生的语言,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表示法和性质。
  二、设置探究问题要给予学生思维空间
  教学片段:…
  师:平行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呢?
  探究:(媒体播放,分步出示)
  剪一剪:将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剪开,现在,你有新的办法进一步验证猜想吗?
  生: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进一步回答可通过连结对角线的方法来证明……
  课后反思:设置“剪一剪”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拆分为两个三角形来处理,但是在学生需要逻辑证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时候,才安排这样的一个步骤,显得过于直白了,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只需要简单的模仿,没有更多的思维活动,所以这个探究环节的设置,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对“转化思想”的认识缺乏显著效果。
  教学建议:在“教学片段2”的建议中提到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拼出平行四边形,能够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从三角形能拼出四边形,到将四边形拆成两个三角形,可以使学生更充分的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相互转化,并将图形的直观认识上升到逻辑分析。所以,看上去相近的两种图形操作,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是不同的,学生的收获也是不同的。
  三、探究活动中的师、生角色
  两节观摩课的教学过程都比较流畅,教师顺利地实施了教学设计,但总体感觉课堂稍显平淡。在几个探究环节中,教师的提问较少,每个问题最多提问到三名学生,有的问题只提问了一名学生,学生间讨论不够积极,没有学生提出质疑。我觉得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还应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抓住“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在提问环节,对答对的同学适当的追问,征询答案的范围更广泛一些。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是活跃的,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有所思考,而这些思考是发散式的,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不论怎样,都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第一反应,印象很深刻,而这种思维假设如果不经过相应的操作和验证,就很难得出一个清晰地结论。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扮演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就要在沿着既定的课堂教学设计逐步深入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这些想法,调动每一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供大家讨论,让他们互相修正。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站起来回答和坐在下面听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没有回答问题的同学,在下面听一遍和听十遍的效果也是不样的,如果恰好有的同学有疑问,当堂被解决和问题被搁置的差别就更大了。在概念课的教学中,我也不赞同“一个概念,三点注意”的教学模式,但我同时认为“反例教学”是深刻认识概念所不可或缺的。学生的认识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不想方设法把错误的想法找出来并且“破”除他,正确的东西就很难“立”起来。
  课堂教学是发散性的,是多变的,如果按照固定的教学设计去执行课堂教学,总会有牵强的地方,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是“以师为本”还是“以生为本”的问题,所以教学设计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或者变得更粗犷一些,只设计大的情境、活动,而不要设计过细的流程,重在课堂上根据“主角”──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机应变。我想只要把握住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不偏离中心,即使“课没有上完”,学生也会很有收获。

 

  • 【发布时间】2015/5/7 13:51:29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