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几个要素

 

【作者】 韦忻萍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浅析构建高效英语课堂的几个要素

 

广西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 韦忻萍

 

  【摘 要】 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第一要务是教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把课堂交给学生;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典型、恰当、及时的引导和示范,即为学生搭建学习语言的支架;除此之外,为避免英语教学最终的无效性,要为学生语用能力着想,克服教师语用石化现象。
  【关键词】 高效英语;课堂;要素

  自身是否能从中得到进步与发展,是学生是否喜欢一堂课的关键,然而英语课堂长期存在的低效性甚至无效性往往窒息了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带来教育的被动,因此如何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从不会到会,从不喜欢到喜欢,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这已成为当下英语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i因此实现课堂有效至高效性的第一要素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转变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但英语又不能完全交给学生自学,见于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屏障,教者的示范、引导和帮助即本文提及的“支架”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又一要素;另外,英语教学是否能回归新课改之初衷,取决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然而,高中教师因语用“石化”所导致的课堂交际的缺失,造成英语课堂实际上的无效性,因此克服教师语用石化势在必行。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课堂模式的转变
  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高效课堂则是“日心说”。学生是“太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绕着“太阳”转。传统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为教师的“教”,很难实现学生的“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新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高效课堂,则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将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在教学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强调过程和方法,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让所有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要不停地去阅读、思考、质疑、辩论、进行语言输出。无论是阅读课、词汇课、作文课还是语法课,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习的过程由枯燥变得生动,解决学生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效率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究其根本,教学模式的转变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论的实践,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的变革。
  河北衡水中学实施高校课堂以前是一所濒临倒闭的、名不见经传的民办学校,但实行课改两三年后,很快树起了基础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引起了国内为的广泛关注,迎来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考察团。截止到10月底,已有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20000多教育工作者前去考察,最后发现其成功的法宝就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ii可见教学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决定一校兴衰的关键,早提倡,早行动,早受益。
  二、学习支架的构建
  要实现母语与第二语言的转换,在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之间,需要一支架。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教学模式之一(李玉苑,2011)iii,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1978)iv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原有的能力之间的差异,而教师解决这一差异的示范、帮助、引领作用称之为支架。
  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和接受程度,搭建语义关系支架和构词法关系的词汇学习支架。并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法式对所学词汇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等加以分类、整理,把分散的词汇连接在一起,使学生的词汇系统形成一个网络状的有机体,从而减轻记忆负担,并有效地扩展了词汇量。有效地克服语言知识点多且零散的缺点,帮助学生搭建文本的整体框架,让有意义的识记蚌珠,使学生提高记忆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设计有趣的可操作性活动,衔接他们的已知经验与新知识,逐渐地引领学生向深层次靠近。在学生探索开始明确之前,教师给予详细、明确的指示,提供范例和适当的支架,并依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的支架。从而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语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知识板块内容的吸收,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促进他们对新的语言知识的吸收,从而增加课堂上英语输出的量,促使他们更关注输入。经过多次支架式策略指导后,学生能渐渐学会自主地,有意识地将此策略应用到知识板块的学习中,最终起到优化英语课堂输入、吸收、输出的学习过程。
  三、避免教师语用石化
  “石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停滞不前”、不能达到本族语水平的普遍现象。自Selinker在1972年提出“石化”概念以来v,石化现象因其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外语学习领域受到广泛认同。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石化现象的出现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有关,甚至认为“施教者的语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者语用能力的高低”。vi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过程中,教师无疑是教材、教法、教师三者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教师职责就是让学生在不同语境下用最为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人教版Modul 7,unit4的教学中,教者能否使学生将作者对Papua New Guinea的见闻中提取相关信息,概述出这个与世隔绝之地的习俗和生活特点并畅谈自己对这个国度的喜好,本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但在应试教育为主的背景下的大部分课堂上,教师片面注重语言结构教授,如本文中所设计的定语从句等语法知识,忽视真实语境下的会话。长此以往便造成“聋哑英语”局面。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因教学活动中鲜有涉及语用知识,自身语言运用能力进一步石化。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语言输入、迁移过程中自觉不自觉中将语用知识、策略与母语中的知识、策略相联系,加剧了语言运用石化现象。因此培养英语语用能力是英语课堂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系统学习语言学中各种主要基本理论,并着眼于提高语用意识,敏锐发觉语言使用中的上下文变体形式,以便克服语用石化,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英语课堂的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 http//back.baidu.com/view/630921.htm
  [2] 《高中教学管理与高考备考》,北京国教博览文化交流中心,内部交流资料。系我校赴该校学习的学习资料。
  [3]李玉苑.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1(11/12)46-49.
  [4]Vygotsky,S.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5]Selinker,L.and Lakshmanan,U. Lang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In Gass,S.and Selinker,L.(Eds.).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C].Rowley,MA:Newbury House,1992:197-217.
  [6]刘斌河.《江苏教育研究》,2013,6A,
34-38.

 

  • 【发布时间】2015/5/7 13:57:43
  • 【点击频次】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