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作者】 陈天明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广西平南县平南镇中学 陈天明

 

  【摘 要】 创设活跃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在实践中的探讨方法:1、兴趣导入,激发学习积极性2、创新教学方法,凸现学生主体 3、活用教材,灵活拓展4、评价方式多元化
  【关键词】 课堂教学;活力

  目前,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让课堂教学不断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快乐,在兴趣盎然中获取知识,应是我们老师不懈追求的课堂境界。
  一、兴趣导入,激发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有活力的课堂教学,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有一点是共性的:即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导演”而已。优秀的教师都懂得: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常常广阅群书,收集资料,将一些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而且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的故事、诗词、时事新闻、笑话、传说、见闻等巧妙地设计为新课导言,常常能令学生们耳目一新,迅速集中注意力,表现出极大的求知热情。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降水”时,我用了故事导入法:美国朋友麦克暑假来我国旅游,7月中旬在北京一下飞机就遇到一场暴雨,他赶紧买了雨衣。一周后他去了新疆,玩了整整一个月雨衣也没派上用场,于是他把雨衣送人了。然后他去广州准备回国,没想到一到广州又碰上一场大雨,可怜的他气愤地说:“上帝呀,我怎么这么倒霉呀?”学生听完都觉得好笑,但他们还不明白是什么原理,我因势诱导: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麦克为什么会这样?就这样在他们情绪高涨时很自然地引入对新知识的探索。
  二、创新教学方法,凸现学生主体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多是教师讲和写,学生听和记的“一言堂”沉闷局面,这种“教师讲得累,学生记得苦”的低效教学,早已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摒弃。素质教育时代的课堂教学呼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过程,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我的体会是:上课着眼点不仅仅在教材,更要重视学生,要做到“以学定教”,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本校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问题解决法等。总之教师要科学和艺术地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听、讲、做相结合,手、脑、嘴并用,提供多样化的渠道供其积极自主地探索,获取知识。下面略举一二:
  新课标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新教材中选择了很多生活实例,大部分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但他们并不一定思考过这些生活中的实例与地理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上这些内容时,我善于抓住学生在这些方面知识的“空白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利用经纬网知识定位时,我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的位置(此时,我在地球仪上用手指摁住太平洋中的一点,假想这里就是遇难船只所在地),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如何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他们能感觉到与经线和纬线有关,但其中的原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毕竟比较陌生,我又引导:在生活中,你如何找到你在教室中的座位?学生只要明白座位是利用“行”与“列”来确定的,就会联想到通过“遇难船只”的两条交叉线,经线就是教室座位的“列”,纬线就是教室中的“行”,任何一地都可以用特定的经线和纬线来确定,将“问题”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就很容易弄清原理。
  关于经纬网定位的巩固,我先发出邀请:请同学们暑假到116°经度,40°纬度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最后可行吗?为什么?掌握书面表达的正确方法后,我规定:教室的后墙是赤道,讲台是北极点,对准讲台的人行道是本初子午线,座位的列距、行距均表示经度差、纬度差,且确定为10°,请各位同学说出自己和同桌座位的经纬度。一下子,教室里群情踊跃,人人都在点“数”。“活动法”激活了课堂,带给大家轻松有趣的享受!
  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积极探索。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答记者问”就是激活课堂的好方法,而且新课、旧课均可使用。基本方法是:先让学生课前根据课本内容自主预习、自学,提出相关的疑难问题,上课时各学生可充当“杂志社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老师回答时可以精讲重难点内容,并对“记者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潜意识里学生们似乎要以“问倒老师”为自豪。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课堂气氛活跃和谐,增强了学生积极学习信心,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用教材,灵活拓展
  活用教材,要求老师备课时,既立足于书本,又不拘泥于书本,要运筹帷幄,敢于打破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把有内在联系的章节放在一起来学习,灵活安排。我在上“地区发展差异”(七年级上册、星球版)一节时,讲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理分布时,就把图6.3和P.96阅读课文“南北关系”整合,让学生从地理分布的角度去理解“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学生一观察地图,马上就会发现以下联系:南——发展中国家——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北——发达国家——北半球的北部,就能深入理解“南北关系”。复习时,我经常把在自然条件、经济特点方面具有可比性的国家和地区放在一起:如巴西和澳大利亚,日本和俄罗斯,英国和日本,北极和南极地区等,比按部就班复习效果要好。提示学生注意找出两国在地理位置、资源、气候、交通、工农业、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异同点,通过列表比较、画图等,有时还作探讨、拓展:如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干嘛不发达?日本人为什么爱吃鱼?以此引发学生更大的兴趣,学习的劲头更足。长期下去,学生必然学到一些有益于终身的学习方法:前后联系法、比较法、综合法等。
  教材虽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备工具。但是现实生活日新月异,有些教材内容与现实相差甚远,所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我们要善于对现有教材做适度的拓宽,把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例如:在“中国的人口”教学中,学生对我国的人口问题只是了解到: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里可补充“老龄化国家”和“老龄化人口”的概念,并且指出:据我国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已达总人口7.32℅,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说明:我国目前还同时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未来人口的变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由于“丁克家庭”多,人口自然增长连续多年负增长,但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不能全面放松呢?通过这样有针对、有新意的拓展,可以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调节、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箭双雕”。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
  一切学习需要检测,需要评价教与学的效果。对课堂教学来说,地理检测是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让我们做出相应的调整。检测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通过考试、也可以通过作业来反映。我常常运用课堂考核:在每上完一个完整的章节时,我就提前预告:下节课我们做练习测评,有时闭卷,有时可以看书。然后,我针对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好各类题目:有用于直接提问,学生抢答的单选题;有似是而非的判断题;还有简笔绘图题,如:印度简图,要求填写有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四大城市(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班加罗尔)等;有时是一篇小短文:印象中的日本地理、巴西地理的独特之处、假如地震突然发生,我……(写出几种逃生方法);写出美国各著名城市的名称和职能等……总之,题目在内容上紧扣“双基”,注重考核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又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活学活用,解决问题。题目在形式上新颖多样,所选知识点具有典型性,要难易适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训练,都有所收获,都乐于接受测评。事实证明:这种形式新颖的考核,由于切合了初中生活泼好动的思维特点,使他们逐渐摆脱了“考试怕难、作业怕烦”的心理恐惧,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值得强调的是,要做到这一步,教师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评价的新理念,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在讨论、观察、探究等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做出综合评价,切忌简单地以成绩论“英雄”。
  激活地理课堂教学,乐教乐学,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相长,是现代素质教育所呼唤和倡导的,我将为之不懈地追求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著 《课程改革于教学革新》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2第一版
  [2]陈冬梅主编 《新课程教学研究》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年7月第一版 P64

 

  • 【发布时间】2015/5/18 11:11:02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