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真实 真切 “真”课堂

 

【作者】 王文秀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真实 真切 “真”课堂

 

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心小学 王文秀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由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为了体现这三个维度,课堂教学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虚假的情感、虚伪的爱意、虚造的体验、虚妄的学习、虚浮的交往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品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有违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初衷。笔者就自己看到的一些现象粗浅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语文课堂呼唤真挚的情感
  笔者曾见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前将各种颜色的蝴蝶(黄蝴蝶多一些)堆放在讲桌前,大声地说:“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许多蝴蝶,你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高声喊到“喜欢”,“那还不赶快拿去。”这一下学生高兴了,拿着五彩缤纷的蝴蝶喜笑颜开,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了老师讲到蝴蝶颜色那一节时,教师讲文章写得美吗?学生因为有了真切的感受一下子读的很美,我们都在为这儿的阅读感到高兴时,谁知道教者语言一转,为了课堂的完整性和课文的再现说:“将你们手中的蝴蝶按颜色贴到一起(为了体现文中专门写的一节谷中有一个地方都是黄色的……金灿灿的。)”学生很不情愿但又为了配合老师,啊!(多么可爱的孩子!)将蝴蝶贴到黑板上,这样教师又兴致勃勃地让学生读了体会写黄蝴蝶美的一节内容,下课了,我看到学生眼巴巴地在望着那些蝴蝶,教师这时因为任务已经完成了,学生已完成了他们配合老师上课的使命,又要准备下一轮比赛了,看也不看学生一下统一将蝴蝶收到塑料袋中,学生走到门口还有人回头望。
  我想我们教师利用现场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情感,使学生喜欢那蝴蝶,喜欢那课文,喜欢我们的宝岛台湾,使自己的课堂气氛、朗读环节符合预先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教师为了自己的课达到预设的“目标”,在情感上狠狠地欺骗了学生一把,学生在课后一旦明白老师根本没有真心将蝴蝶送给他们,而所有的问“喜不喜欢”“美不美”,只不过是教学中展示给评委的一个个环节,好像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成了表演的道具而已,他们再到公开课之类的课堂上还有那种教师课堂中预设的高昂的学习兴趣吗?还有那种欣赏美感受美的心态吗?他们也许认为:唉,公开课上的老师许诺都是骗人的。岂不是与我们的课改精神背道而驰吗?岂不有悖于我们育人原则?我们的教师如果将那些蝴蝶送给学生也许我们的学生永远能记住这些蝴蝶、这节课间、这位老师。永远感受到课堂上真挚的情感,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语文课堂呼唤真实的语言
  笔者曾经参与一次视导检查,听了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是上了《望月》之后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示有关月亮的内容,学生有的背诵有关月亮的古诗,有的讲有关月亮的故事,这时有几个学生说我画了有关月亮的画,教师立即兴致盎然地说:“你们把它贴到黑板上,说说你们画的画是什么意思?”(可能事先有了铺垫)。有一个学生画着一位老人和他的孙子在望着月亮(同《望月》课文内容相似),在对着孙儿说什么?老师问了:你说说看,你画这幅画有什么意思吗?学生说:我给这幅画的名字命名为《盼归》。老师很有兴趣地问:说说看,为什么命名为《盼归》?学生说了:老人青年离开家乡,现在居住在台湾,老人希望早一点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希望两岸关系统一,他在教育他的孙子。教师表扬说:你说得多好啊!同学们表扬他。于是所有小朋友一齐抬手说:“棒棒棒,你真棒。”那个学生得意地坐了下来,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当时我看了别的学生,他们在表扬这个学生时,脸上并没有什么喜色!我就问了一句:“那个学生说得不好吗?”学生说:“老师说好那肯定好了,我们就表扬他了。这是上课时有规定的。”我们可以说那个学生说的真好,说的是我们华夏子孙多少年的企盼,但是我们让这么小的学生说《人民日报》的语言,是否真实呢?他真的能理解那么深吗?他的《盼归》命名是其真实的想法吗?我们过早地给他的语言贴上政治的标签是否有点早熟呢?课程标准中让我们学生读书有了真切的感受就行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课文,我们就引导学生去读月亮的诗,讲有关月亮的事,画有关月亮的画,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情趣就行了,没有必要进行一些不真实地拔高,我们要让教室里的声音都是孩子自己真正的表白。
  三、语文课堂呼唤真切地感悟
  在低年级一次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春天来了,教者在读完“冰雪融化,小草发芽,花儿开花”以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答案可谓多啊,有说天气暖和了,有人说闻到花香了,听到鸟叫了,我们认为这其实就可以了,学生已经感受到春的生机勃勃了,达到了教材设计的目的,没想教师语锋一转,问了一个问题说:“小草为什么发芽了,花儿为什么开花了?”小朋友瞠目结舌,连我们听课老师也不知所措,这是自然现象,好像没有必要在此揭示吧!这时有一个小朋友回答说(事先安排的):“因为小草和花朵是春天的好孩子,他们很听话,所以春天来了,他们就发芽,开花了。”老师表扬说:“你说得多好啊!小草、花儿是春天听话的孩子,你们也要做听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的好孩子哟。好不好?”学生齐说:“好。”听课的老师哑然失笑。我们的课文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感受春天的生机,居然最后引到了听话上面。听话的孩子固然好,但在这儿讲听话,好像少了创新,这恐怕不是我们新课程要的学生独特感悟课文的能力吧。
  当然,我们说所有教师为了让我们学生在课文中有些自己的情感体现,所作出的教学设计的本意大多是好的,就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如何把握一个“真实”,我们多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想想,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平实,我们的课会更加精彩,我们与学生,文本与学生的交流也许会更真实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真实”应该成为语文情感体验的基础和生命。

 

  • 【发布时间】2015/5/18 11:31:23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