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再议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关键词】 兴趣;模式;手段;习惯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作者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教师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改变教学模式,强化自主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要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可采用“自学、小测、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点突出以下三个环节。
1.自学。要求学生按照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提纲进行自学,同时写出自学笔记。其内容是:本节讲了哪些新概念,在引入新概念的过程中应用到那些旧知识、旧方法,对旧知识、旧方法是否熟悉,对新概念是否理解,是否有不懂的地方。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取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听课的能力。
2.小测验。每一节课开始利用5——10分钟进行小型测试,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当堂公布成绩,检查测验的内容事先告诉学生,使大部分差生经过认真准备也能得到满分,从而提高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时教师安排一组用旧知识难以回答,必须用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题目,以便引入新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内容上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导入新课的好方法。
3.精讲巧练。所谓精讲巧练,就是画龙点睛,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讲透。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进行多样化练习,练习并不完全在于多,而在于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目标应是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时,可采用抢答式、对比式、竞赛式等方法,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中、差生来回答,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综合题,要求学生会做、快做。而且还要求他们能讲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发展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不断的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并且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更好、更高效的教学方法。
再议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新疆五家渠市第六师一0二团学校 许福义
【摘 要】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和主题。在数学课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所面对的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更新观念,开拓创新,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兴趣;模式;手段;习惯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作者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教师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汲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讨论完毕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又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它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二、改变教学模式,强化自主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要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可采用“自学、小测、精讲巧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点突出以下三个环节。
1.自学。要求学生按照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提纲进行自学,同时写出自学笔记。其内容是:本节讲了哪些新概念,在引入新概念的过程中应用到那些旧知识、旧方法,对旧知识、旧方法是否熟悉,对新概念是否理解,是否有不懂的地方。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取自己不懂的地方。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听课的能力。
2.小测验。每一节课开始利用5——10分钟进行小型测试,检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当堂公布成绩,检查测验的内容事先告诉学生,使大部分差生经过认真准备也能得到满分,从而提高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时教师安排一组用旧知识难以回答,必须用新知识才能解决的题目,以便引入新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新内容上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导入新课的好方法。
3.精讲巧练。所谓精讲巧练,就是画龙点睛,将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讲透。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进行多样化练习,练习并不完全在于多,而在于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目标应是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在组织学生进行训练时,可采用抢答式、对比式、竞赛式等方法,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由浅入深的解决问题,对于较简单的问题让中、差生来回答,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具有一定思维深度的综合题,要求学生会做、快做。而且还要求他们能讲述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四、发展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不断的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并且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更好、更高效的教学方法。
- 【发布时间】2015/5/18 11:32:42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