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孙元庆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 孙元庆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导学案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作为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这种模式正在我市被大力推广。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的课堂练习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学案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需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设计好练习题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当堂达标教学中的练习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练习题时,我是这样做的:
  1、题目要体现人文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
  2、题材要有生活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练习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取发生在孩子身边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如生活中的购物问题;如组织学生游玩活动或乘车等问题。
  象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内容要有层次性:教育的宗旨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练习必须有层次、有坡度。在课题练习的编排时遵循由易及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设计练习题时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个大题,每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个大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大题之间,小题之间都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解每个大题时,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教学。使学生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乐练、能练、会练。
  4、知识要有联系性:练习要有利于总结规律,并能为后续知识学习埋下伏笔。练习不仅仅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在练习过程中及时总结规律,使知识上升为技能,提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在学习圆周角的定理后,可设计练习:“圆中一条弦分圆成1:3两部分,则它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多少?”既能复习本节内容,又能为下节的圆内接四边形做铺垫。
  5、题型要有开放性:数学开放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新的心理态势,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了广阔的驰聘天地。学生解答开放题目的过程,不仅仅是熟练掌握解题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多种数学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节课的练习题设计,是根据知识体系内容和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有策略地设计的。这样就能通过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他们的潜能。
  二、导学案中课堂问题设计
  每一位教育者都渴望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该怎样在导学案中优化设计呢?我们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导学案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朝着某个方向去努力,作为教师,要善于设计出问题。
  (一)设问的作用
  设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1、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对所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
  2、设问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神,积极应用思维的技能去解决问题。
  3、设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即教师依赖提问使学生理解问题及相关的所有要素,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问题,使学生趋向于真正的理解。
  导学案中的设问要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
  (二)设计问题的要求
  优化有效的课堂具有“开放”的特征。当然,课堂上的提问也应该是开放的。要求问题本身和教学目标的联系方式上多样化。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做更多的脑力活动。教师的注意力应多集中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所反映的思维过程,而非问题的答案。
  1、对有关问题的可能答案的宽阔度,要放大。学生在回答开放性问题时,其答案有助于表明他们在理解问题上的智力水平如何。如果一开始教师的提问范围较窄,这也许能更快地引导学生进行教师期望的智力活动,但其后果是它们经常使教师忽视学生现有的水平。
  2、目的性提问本身是教师期望从学生的回答中获得什么,尽管问题是开放的,也希望学生的回答具备“具体、正确和完整”的特质。
  (三)设问的效果
  设问是教师想引导学生做出特别的反应、回答或理解,教师应寻求开放式问题与详细的、理由充足的回答,学生各种可能的解释。
  总之,一节优秀导学案设计,是根据知识体系内容和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有策略地设计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他们的潜能。这也需要老师在备课上多下工夫。

 

  • 【发布时间】2015/5/18 11:56:28
  • 【点击频次】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