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小学美术活动的语言指导
【关键词】 ;
【正文】
一、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富于童趣的语言易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教师除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外,还可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和描述,使之成为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在美术活动中,老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但激起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让孩子更喜欢美术活动,在幼儿大胆的描述自己的美术作品的同量,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们在画《龟兔第二次赛跑》时,不是教直接教幼儿怎么画,而是给幼儿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因为小兔偷懒,就输给了乌龟,如果他们再重新比赛一次,它们会在那儿比赛,谁会赢呢?孩子们都争着回答。让幼儿自己来编故事的结果,并将故事画出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不管孩子画得好不好,他们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扬,等孩子们都画好了时,我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画的画,站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画的故事内容,并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二、用欣赏鼓励的语言增强孩子对美术活动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也是小学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到:一是要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几句“真棒!”“有进步!”“太好了!”或拍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竖竖大姆指等等。二是要明确具体地指出孩子活动过程中或作品中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地方。如“这几片叶子颜色涂得最好!”“这幅画背景处理得好!”“画得真细心!”三是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坚持完成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有一次,冰冰画了个穿着条略显夸张的长裙的小姑娘,由于形象简单,旁边的小朋友说她画得象“巫婆”,她正想把画揉掉,我忙鼓励她“试试看,让白裙子变成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长花裙。”冰冰想了想,欣然提笔,一个穿着夸张的漂亮长裙的小仙女跃然纸上,引来同伴们赞叹的眼光,这幅画的成功使冰冰一改以往谨慎胆小的绘画手法,作画时更加大胆灵活和自信了。
教师在运用欣赏鼓励的指导语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时机,把握分寸与“火候”,而不是无原则地滥用表扬语,否则只能滋长孩子或骄傲、自满,或漠然、无所谓的心理。对于孩子的乱涂乱画,我们不要随便责备,而是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幼儿拿着笔一圈一圈地画着,而他们搞不清楚自己画的是什么时,老师要适时加以指导。例如:“宝宝,你画得线团真好看你画得真好看,再多画一点就更好看了!”孩子听到赞扬后就会越画越起劲。孩子完全把画画当成了自己喜欢的游戏,这些看起来一点也不像的画,但却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而我们可以在这种特殊的绘画游戏中逐步培养幼儿的个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绘画也慢慢从涂鸦期发展到形象期,由浅入深,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这时教师就要按照各年龄的幼儿的绘画特点进行施教,幼儿的绘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三、用恰当适时的语言引导孩子体现个性、完善作品。
适时、精练、恰当的指导语在孩子作画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提高的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则将会适得其反。孩子操作过程中,教师切忌在一旁指指点点,貌似指导,实是干扰,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动口”的最佳时机,当发现孩子已无法继续作画,表现出迷茫、或开始“画蛇添足”时,则是教师做个别指导的恰当时机,而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把握好指导语的运用:
1、准确预见大多数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孩子开始活动前以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提出并设法解决。集体的问题集体解决能节省孩子、教师大量的“听”“讲”时间,并能让孩子互相帮助、指点。如要求孩子“把图形画大方”、写生时“眼睛要勤看”、画线描画时“注意保持画面干净”,有些孩子还互相提醒:“老师说过,不同色的颜料别搞浑了!”“油画棒应该这样拿才对!”等等。
2、了解每个孩子的操作习惯,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出的指导语应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有个叫君瑜的小朋友画画特细心,但速度也特慢,我就提醒她“先画出整体的图形(如完整的人物形象),再画细节部分(衣服上的饰物等)。”有个孩子性急,嫌换笔麻烦,常只用一支笔从头画到尾,画面颜色单一,我便指导他“先用一支笔画完轮廓线”,再及时提醒他“停一停,想想看,该搭配什么颜色更合适?”同时,多让他“比比看,哪幅画更美?为什么?”。
3、引导孩子大胆表现,使孩子的作品凸显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稚拙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鼓励孩子采用“与别人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有的孩子作画时“线条流畅”“大胆可爱”,有的孩子画得或“工整”或“有创意”等,我都及时从不同的审美角度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扼要的评价,从而使孩子从最初相互的学习、自我欣赏,至逐渐努力在作品中体现出较稳定的、和谐的独特风格。
用启发开放的语言为孩子的想象和创造留下空间。不同特点的指导语在美术活动中应是融会贯通、灵活渗透于美术活动各环节当中,才能使教师用最少的语言发挥最大的指导作用,才能让孩子在指导语这支“魔术棒”下,变幻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谈小学美术活动的语言指导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文峰小学 李首昌
语言指导是小学美术活动中最常运用的主要的指导形式。所谓的语言指导,是指在活动中,教师借语言媒介,通过谈话、讨论、提问等方式,向孩子传递教师的意图,旨在对孩子美术活动及时地起着促进、帮助、引导的作用,如果在实践中,教师指导语用得好、用得巧,那将成为孩子美术创造活动的“魔术棒”“催化剂”,从而有效地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孩子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下面就如何运用“语言指导”这一方式,浅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富于童趣的语言易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教师除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外,还可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和描述,使之成为发展孩子形象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在美术活动中,老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让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但激起了幼儿的绘画兴趣,而且让孩子更喜欢美术活动,在幼儿大胆的描述自己的美术作品的同量,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们在画《龟兔第二次赛跑》时,不是教直接教幼儿怎么画,而是给幼儿讲述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因为小兔偷懒,就输给了乌龟,如果他们再重新比赛一次,它们会在那儿比赛,谁会赢呢?孩子们都争着回答。让幼儿自己来编故事的结果,并将故事画出来。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呈现在了我的眼前。不管孩子画得好不好,他们都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扬,等孩子们都画好了时,我让孩子们拿着自己画的画,站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画的故事内容,并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这样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二、用欣赏鼓励的语言增强孩子对美术活动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也是小学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到:一是要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几句“真棒!”“有进步!”“太好了!”或拍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竖竖大姆指等等。二是要明确具体地指出孩子活动过程中或作品中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地方。如“这几片叶子颜色涂得最好!”“这幅画背景处理得好!”“画得真细心!”三是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坚持完成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有一次,冰冰画了个穿着条略显夸张的长裙的小姑娘,由于形象简单,旁边的小朋友说她画得象“巫婆”,她正想把画揉掉,我忙鼓励她“试试看,让白裙子变成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长花裙。”冰冰想了想,欣然提笔,一个穿着夸张的漂亮长裙的小仙女跃然纸上,引来同伴们赞叹的眼光,这幅画的成功使冰冰一改以往谨慎胆小的绘画手法,作画时更加大胆灵活和自信了。
教师在运用欣赏鼓励的指导语时,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和时机,把握分寸与“火候”,而不是无原则地滥用表扬语,否则只能滋长孩子或骄傲、自满,或漠然、无所谓的心理。对于孩子的乱涂乱画,我们不要随便责备,而是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当幼儿拿着笔一圈一圈地画着,而他们搞不清楚自己画的是什么时,老师要适时加以指导。例如:“宝宝,你画得线团真好看你画得真好看,再多画一点就更好看了!”孩子听到赞扬后就会越画越起劲。孩子完全把画画当成了自己喜欢的游戏,这些看起来一点也不像的画,但却是孩子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而我们可以在这种特殊的绘画游戏中逐步培养幼儿的个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绘画也慢慢从涂鸦期发展到形象期,由浅入深,是美术教学活动的发展规律,这时教师就要按照各年龄的幼儿的绘画特点进行施教,幼儿的绘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三、用恰当适时的语言引导孩子体现个性、完善作品。
适时、精练、恰当的指导语在孩子作画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提高的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则将会适得其反。孩子操作过程中,教师切忌在一旁指指点点,貌似指导,实是干扰,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动口”的最佳时机,当发现孩子已无法继续作画,表现出迷茫、或开始“画蛇添足”时,则是教师做个别指导的恰当时机,而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把握好指导语的运用:
1、准确预见大多数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孩子开始活动前以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提出并设法解决。集体的问题集体解决能节省孩子、教师大量的“听”“讲”时间,并能让孩子互相帮助、指点。如要求孩子“把图形画大方”、写生时“眼睛要勤看”、画线描画时“注意保持画面干净”,有些孩子还互相提醒:“老师说过,不同色的颜料别搞浑了!”“油画棒应该这样拿才对!”等等。
2、了解每个孩子的操作习惯,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出的指导语应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有个叫君瑜的小朋友画画特细心,但速度也特慢,我就提醒她“先画出整体的图形(如完整的人物形象),再画细节部分(衣服上的饰物等)。”有个孩子性急,嫌换笔麻烦,常只用一支笔从头画到尾,画面颜色单一,我便指导他“先用一支笔画完轮廓线”,再及时提醒他“停一停,想想看,该搭配什么颜色更合适?”同时,多让他“比比看,哪幅画更美?为什么?”。
3、引导孩子大胆表现,使孩子的作品凸显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稚拙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鼓励孩子采用“与别人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有的孩子作画时“线条流畅”“大胆可爱”,有的孩子画得或“工整”或“有创意”等,我都及时从不同的审美角度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扼要的评价,从而使孩子从最初相互的学习、自我欣赏,至逐渐努力在作品中体现出较稳定的、和谐的独特风格。
用启发开放的语言为孩子的想象和创造留下空间。不同特点的指导语在美术活动中应是融会贯通、灵活渗透于美术活动各环节当中,才能使教师用最少的语言发挥最大的指导作用,才能让孩子在指导语这支“魔术棒”下,变幻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 【发布时间】2015/5/18 12:02:22
- 【点击频次】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