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浅谈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新疆巩留县库尔德宁镇牧业小学 党 辉
【摘 要】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学善学。要想开放语文课堂首先要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既然是开放的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开放。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的了解学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制定教学方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课堂的开放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开放性
语文课堂到底是开放一些好呢,还是封闭把学生圈起来听老师授业解惑好呢?不言而喻,我可以马上回答:当然是开放好呀。说起开放的课堂,我可以举出一大堆的好处,但是回归课堂之后,我依然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学习我认为很重要的知识,每每一个知识点讲完后,我总不忘问一句,你们听懂了吗?孩子们也异口同声的说记住了。但是真的记住了吗?就拿这次期末考试来说吧,考前我用了大量的时间把我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反复的带学生复习好几遍,每次学生都是以“记住了”来回应我,当试卷批改完后,我却很失望,试卷中的题目类型都是我复习到的,但是很多学生却不会做,类型一样,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学生就不会了,原因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是我的教学方法出问题,还是学生反应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一些教育专著,当看了霍懋征提出的“把学生的课外知识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娱乐和快乐中获得知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我茅塞顿开,学生记不住这些知识,是因为我把语文课“教死了”,我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拼命地想让学生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去,结果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买账,所以讲再多也毫无用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学善学。”在课堂中我也尝试着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从中获得了不少的启示。
一、要想开放语文课堂首先要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我从中也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能把生活和书本分开,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来学习纯粹的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成为实实在在的书呆子。就如我在语文教学中所遇到的,根据语文课程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说能写能并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可是有很多学生生字听写,背诵,默写统统都没有问题,但是一到口语交际是就不知该如何表达,一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无话可说,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在教学时只是单纯教给了学生课本的知识。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是学生学而不会用的原因。并且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让学生联系生活,自主的探讨感悟文本,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如我在教授《桃花心木》时,在讲解生活中的不确定时,我先让学生来理解生活中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无法预料的一些困难和不幸。然后让学生们说一说哪些事是无法预知的“不确定”孩子们都说了一些“不幸”,如:今年家里的葵花遇到旱灾,没有收成;今年牛羊的价格很低;姐姐今年没有考上大学等。我说:“大家说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不确定的事。”这些事对家庭的影响大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大。”我又问:“还有那些事甚至不幸是生活中的不确定。”教室里一下安静下来。我觉得孩子们有意的避讳。于是我提问了叶德力,因他的爸爸曾经遇到过车祸使双腿残疾,他犹豫了一下说:“比如亲人遇到了车祸。”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言路。有的同学说亲人生病有的同学说亲人去世等,我又趁机问:“叶德力当爸爸遇到车祸你是怎样做的,妈妈又是怎样做的。”他说:“妈妈勇敢的撑起了家,开了一间裁缝铺,我帮助妈妈看弟弟,给妈妈烧茶,照顾爸爸。”我马上对全班同学说:“你们觉得在“不确定”面前叶德力和他的妈妈做的好吗?他们坚强吗?”在实例面前同学们懂得了在“不确定”中要勇敢的去面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要让学生的生活和课本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已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长到大自然里去,在语文教学中我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如在讲《索溪谷的“野”》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去总结库尔德宁山水的特点,以此来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操。再讲维吾尔族的居民。就让学生探究一下家乡哈萨克族的风俗。再讲《北京的春节》时我让学生先说一说哈萨克族的古尔邦节,然后对比进行学习。这样在教学中我努力的使学生们亲身的去感悟社会,从社会中汲取养分。
二、既然是开放的性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该开放。
(一)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的了解学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来制定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该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拼命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学着。学习知识做什么?教师和学生一个论调为了升学,熟不知这种“教与学”的分离的方式会使教师付出百分之九十努力,而学生可能只能收获百分之二三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做”定“教”。研究学生研究文本,然后再来确定教法。会收到事半功半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同时还要重视“做”事情怎样做便怎样教,怎样学便怎样教,不仅自己做而且要教学生做,把教学活动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在“做”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对教学方法的阐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陶行知在批判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传统教育弊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中逐渐提出并形成的,关于“教学做”陶行知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个形象的比喻是我更加了解了教学做之间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只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实践就是“做”,是发明,是创作,是建设,是生产,是奋斗,是探索出路,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中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应在“做”上(也就是实践)的下功夫,在“做”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平时教学也应以“做”来定学法,定教法。
(二)既然是开放性的课堂,课堂就应该在教师可驾驭的情况下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拘泥于准确答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才对,如我在讲授《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时,讲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时,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我认为这篇课文还讲了孔子的“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对有些事物明明不懂,可是装懂,胡说八道的,我觉得就应该向孔子学学。”学生的这个回答是我没有想到的,我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这也让我想起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名言。所以课堂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就有科学性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去思维,自己去感悟课文的内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逐渐融入到文本中去,学生的感悟或许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就应该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这样课堂才能生动活泼。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课堂的开放性,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呢?
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特别是在新型社会及教育理念下,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只有全方位关心和了解学生,让他们除了尊敬教师之外,更多地把教师当成一个依靠,对教师百分之百的信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朝良性方面发展,帮助他们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相互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真挚的情感关系。因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众所周知,在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封建教育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甚至“师生如君臣”的观念根深蒂固。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师道尊严”观念的惯性仍很大。在这种观念的导向下,我们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很难建立的。因此,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俯下身子去聆听学生的心声。从语文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参与者,以决定学生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在得到学生尊重的同时,更多地从生活中去关心学生,做到有威信而不是畏惧。有很多语文教师心中都有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区别,并将这种区别运用到教学上,这是不可取的。比如,在宣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时,有些教师总是按照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在对待学生的时候,对所谓的优等生就“和颜悦色”,对所谓的后进生“冷若冰霜”,这都是不可取的教育方法。因为教师的歧视和偏心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自信心,从而导致他们拒绝教师的一切要求,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觉得前途渺茫,最终就会走向由厌学到弃学之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平等对待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才能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在对待学生的错误时应换位思考,批评学生时要维护学生尊严,切不可人格侮辱。教师本人有了错误也应该勇于说对不起,并注意改正。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
其次,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尤其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而不是单纯的识字写字。教师要注意新课标的要求和内容,把握教材的精髓,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减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拓宽学生的参与面,鼓励学生在课堂外自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我们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学习,形成一种在自学基础上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以讲为主。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他们去感受、体验、总结后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都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问题引入、展开的,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学生是否应该提出问题,我们也不考虑。这些都是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是必须被淘汰的。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门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几句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说教。
当然要想让语文课堂“开放”起来,“活”起来还有待在今后教学实践中逐步去探讨。
- 【发布时间】2015/6/3 20:00:03
- 【点击频次】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