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一、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探索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没有主动探索意识的情况,我们首要解决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当然,学生没有主动探索意识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首要的就是解决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必须解决好自己的角色的转变,必须打破自己课堂上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由主角变成配角。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是讲、说,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主动的思考问题,因此学生就不会具备自主探索的意识。教师必须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才会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机会。
在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之后,还应该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个性、爱好,教师必须照顾到每个学生。首先必须让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不知不觉形成对老师的一种畏惧感,有了这种畏惧感,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探索与发言。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谈话等方法来削除学生对自己的畏惧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敢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对于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要保证这些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索,就必须让他们表达出来。教师应该鼓励这些学生进行发言,不管说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都应该找出闪光点并予以表扬,用来树立这些学生的信心。只有通过树立信心,才会让这些学生越来越大胆地探索,越来越大胆地发言。第三,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进行合适的引导。这类学生一般比较聪明,但是性格逆反性比较强。教师应该首先肯定、表扬他们的想法,而后用善言引导,这样才会让他们继续进行探索。
总之,要使学生能够放松、主动地进行探索,教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从思想上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
二、积极鼓励,激发探索欲望。
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提问是可笑的、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学习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是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我首先通过播放有关小明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让学生回答下面问题: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⑵小明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样知道的?⑶小明的爷爷为什么才过了15个生日呢?⑷故事里涉及到哪几个时间单位?我由此自然地引入新课。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在此留下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最终自己解决疑问,原来爷爷是2月29日生的,四年才过一个生日。学习平年、闰年的判断这一问题时,可采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吸引学生探索规律,教师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哪一年,我不看年历卡就能马上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有多少天,全年有多少天,不信咱们试试看。当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奇怪,自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再恰到好处地讲述其中的规律,这样有趣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
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选材灵活、自由,让学生展开积极思维,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如在学习“小数减法”时,我提供了以下材料: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0元、钢笔每支12.40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不知不觉地发挥了日常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算式抄到黑板上,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小数减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在充满生活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浅谈小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四小学 道吉闹日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的创新,都离不开探索,没有了探索,任何学科——包括数学,都会失去灵魂。因此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即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这个对象与其他对象间的联系;在探索过程中能寻找合适的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常经历、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探索能力呢?现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探索意识。
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没有主动探索意识的情况,我们首要解决的就是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当然,学生没有主动探索意识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首要的就是解决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必须解决好自己的角色的转变,必须打破自己课堂上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由主角变成配角。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是讲、说,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主动的思考问题,因此学生就不会具备自主探索的意识。教师必须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才会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机会。
在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之后,还应该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个性、爱好,教师必须照顾到每个学生。首先必须让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感。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不知不觉形成对老师的一种畏惧感,有了这种畏惧感,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探索与发言。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谈话等方法来削除学生对自己的畏惧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敢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对于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要保证这些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索,就必须让他们表达出来。教师应该鼓励这些学生进行发言,不管说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都应该找出闪光点并予以表扬,用来树立这些学生的信心。只有通过树立信心,才会让这些学生越来越大胆地探索,越来越大胆地发言。第三,对于部分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进行合适的引导。这类学生一般比较聪明,但是性格逆反性比较强。教师应该首先肯定、表扬他们的想法,而后用善言引导,这样才会让他们继续进行探索。
总之,要使学生能够放松、主动地进行探索,教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从思想上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
二、积极鼓励,激发探索欲望。
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探索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提问是可笑的、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例如,学习6和几的进位加法与相应的减法时,在学生计算6+7=13时,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如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等等。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灵活解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以趣设疑,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是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例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我首先通过播放有关小明过生日的录音故事,让学生回答下面问题: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⑵小明几岁了?正过第几个生日?你是怎样知道的?⑶小明的爷爷为什么才过了15个生日呢?⑷故事里涉及到哪几个时间单位?我由此自然地引入新课。对于爷爷只过了15个生日的原因在此留下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最终自己解决疑问,原来爷爷是2月29日生的,四年才过一个生日。学习平年、闰年的判断这一问题时,可采用学生考老师的方法,吸引学生探索规律,教师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你们只要告诉我哪一年,我不看年历卡就能马上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二月有多少天,全年有多少天,不信咱们试试看。当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时,学生一定感到十分奇怪,自然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时再恰到好处地讲述其中的规律,这样有趣的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四、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
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选材灵活、自由,让学生展开积极思维,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如在学习“小数减法”时,我提供了以下材料: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0元、钢笔每支12.40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样学生在参与购买物品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不知不觉地发挥了日常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算式抄到黑板上,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小数减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只有在充满生活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 【发布时间】2015/6/3 20:07:50
- 【点击频次】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