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 时,还距离终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7)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
操作被称为有形的思维,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以丰富表象、理解算理,促进知识内化。操作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特殊的功能。例如,教学13-8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操作和思考:左边放10个,右边放3个;从左边10个中拿去8个,左边剩下几个?10个减去8个剩2个,再和右边3个合起来一共几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实践中理解、掌握了算理,既学会计算的方法,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古人说,静思出智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解题时,有的题目几分钟都想不出解答方法,要半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想出来,学生更是如此,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生活经验缺乏,思维的敏捷性不及成人,所以教师课上提出问题后,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学生充满期待与信任,要耐心等待,让学生充分思考。
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课堂教学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时而演示、时而操作、时而游戏,满足于学生活动的感性层面,把吵杂看作活跃,而缺乏学生静心思考的有效的学习活动,这是数学课之大忌。因为任何数学的学习活动都是为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服务。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紧密结合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进行。
总之数学课不能离开训练学生思维这一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第四小学 录毛吉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是为了学生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精力不应用到记忆上去,而应用到思考上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其一教师牵着学生走,有的教师虽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但教师往往让学生在预先设计的思路里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走私案不吻合时,就一把“拽”回来,久而久之,学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变成亦步亦趋,畏手畏脚。其二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的价值,问题一提出,学生一呼百应。这种问题缺乏思考的价值,即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又常常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见几个学生举手,就迫不急待地叫学生解答,其它同学成了旁听者,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后进生容易形成思维的惰性,他会认为:反正有人回答,我只要洗耳恭听。这无疑在客观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 时,还距离终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教学了比以后,让学生对于含有比的句子尽可能从多方面联想,如从“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你能联想到什么?”(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或80%);(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125%);(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或25%);(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或20%);(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4:9;(6)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7)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学生动手操作,以动促思。
操作被称为有形的思维,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可以丰富表象、理解算理,促进知识内化。操作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特殊的功能。例如,教学13-8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操作和思考:左边放10个,右边放3个;从左边10个中拿去8个,左边剩下几个?10个减去8个剩2个,再和右边3个合起来一共几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实践中理解、掌握了算理,既学会计算的方法,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四、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古人说,静思出智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解题时,有的题目几分钟都想不出解答方法,要半小时或更长时间才能想出来,学生更是如此,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生活经验缺乏,思维的敏捷性不及成人,所以教师课上提出问题后,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学生充满期待与信任,要耐心等待,让学生充分思考。
当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有的课堂教学追求形式的多样化,时而演示、时而操作、时而游戏,满足于学生活动的感性层面,把吵杂看作活跃,而缺乏学生静心思考的有效的学习活动,这是数学课之大忌。因为任何数学的学习活动都是为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服务。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紧密结合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进行。
总之数学课不能离开训练学生思维这一重要目标。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 【发布时间】2015/6/3 20:14:33
- 【点击频次】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