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谈小学数学如何激趣导入新课
【关键词】 ;
【正文】
一、讲小故事,导入新课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讲一些寓教于乐的数学小故事成为吸引孩子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这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比如一年级上册中的《第几》是学习有关序数的含义。上这一课时,我讲了一个与序数有关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烧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一个没饱,又吃了一个,还没饱,直到他吃到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着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学生听得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他说的对不对呢?为什么?” 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我们班的张博翔站起来说:“不对,这个人要吃4个烧饼才饱,要是只吃第4个烧饼,那他就只吃了一个”。于是学生纷纷展开了对“第几”和“几个”的议论,在议论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游戏,导入新课
数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游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我们的先贤在很早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就能立即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比如 在教学数学广角《推理》时,针对二年级孩子喜欢猜测的心理,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我让一男一女学生上台,每人发一张扑克牌,让学生猜他们手里分别拿的是几。因为刚开始没有限定数字范围,学生没法猜,接着我增加了两个信息,这两张扑克,一张是8,一张是10,能猜出谁拿的是几吗?学生纷纷猜测,仍然不能确定谁拿的是几,然后我又增加了信息:男生拿的不是8,这条信息一出来学生很快猜出男生拿的是10,女生拿的是8。这样由两条信息排除到了一条信息,学生很快猜出了男女各拿扑克牌的数字。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我乘热打铁说:“像刚才这样,根据一些已知信息,得出一些结论的方法,在数学上叫推理”。可以说这样的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非常高。这一环节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有趣自然而合理。
三、 谈话设疑,引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比较强,对于实物直观比较感兴趣。比如在教学二年级《平均分》这一课时,我一边和学生谈话,一边出示一串香蕉。问学生:“你们喜欢吃香蕉吗?”学生回答:“喜欢。”教师接着说:“我这里有12根香蕉,准备分给3个人吃,我们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才使他们满意,你们知道怎样分吗?”学生说应该每人分一样多,教师及时引入了新课。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悬念具有强烈的的诱惑力,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激趣:“你们喜欢《西游记》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 有一天,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孙悟空多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请问,孙悟空变了多少个猴子?当小牛还在用5+5+5算时4,小羊已经算出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羊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学了5的乘法口诀后你也行!让我们一起加油!”在这样的悬念中,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五、选用实物,导入新课。
选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导入新课,他们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学得尤其快乐。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先拿出一件衣袖可拆可装式的儿童棉袄,棉袄上只有一只袖子。看到这件奇怪的衣服学生哄堂大笑。师故作不知地问:“笑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棉袄上只有一只袖子,这样太难看了”教师随即引导“是不太好看。你们想想办法让它变得好看些吧。”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将那只袖子拿掉。”有的说“给它再装上一只袖子,这样两边完全一样了。”虽然教师选用的只是一件平常的学生外衣,但让它很特别地呈现在学生的视野,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钥匙,学生主动借助生活经验,在解决如何让这件衣服重新变得漂亮起来的过程中潜意识的思考“让衣服的两边完全一样”被唤醒,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现。
六、唱儿歌引入新课
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易学、易记。儿歌吟唱中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谐的情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比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我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先学生快速唱,接着我问:“那三只四只呢?你会编儿歌吗?”学生编唱后,我顺风推舟,又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很快算出青蛙眼睛和腿的只数呢?”这样,不但巧妙而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寓学于乐,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很努力地获得了知识。
七、开展竞赛、导入新课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低年级儿童尤为突出,引导学生适当开展一些竞赛,必将唤起学生的驱动力,激发斗志,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在教授一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找规律》时,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美羊羊和灰太狼相遇了,他们进行了猜颜色的竞赛,我们看谁赢了。请女生当美羊羊,男生当灰太狼,看大屏幕,一会儿在大屏幕的右边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的圆,这些圆都有不同的颜色,你看出什么颜色就大声地读出来,看谁看得准,读得快。由于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又让他们担当其中的角色竞赛,所以导入非常顺利,而且趣味性强。,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虽是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导入的形式也远不止于此,如何导入?无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教学风格,灵动地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导入策略。
谈谈小学数学如何激趣导入新课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第十五小学 黄艳芳
在教学过程中,课的开头称为“导入新课”。良好的教学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引擎,就像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开场的前几分钟,就得抓住观众的心。有人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是上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怎样把小学数学新课的开头上好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讲小故事,导入新课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讲一些寓教于乐的数学小故事成为吸引孩子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这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比如一年级上册中的《第几》是学习有关序数的含义。上这一课时,我讲了一个与序数有关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喜欢吃烧饼,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他吃一个没饱,又吃了一个,还没饱,直到他吃到第4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着气说:“唉!要知道吃第4个能饱,先吃第4个该多好啊!”学生听得意犹未尽时,我问大家:“你们说他说的对不对呢?为什么?” 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我们班的张博翔站起来说:“不对,这个人要吃4个烧饼才饱,要是只吃第4个烧饼,那他就只吃了一个”。于是学生纷纷展开了对“第几”和“几个”的议论,在议论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游戏,导入新课
数学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游戏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价值。我们的先贤在很早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运用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就能立即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比如 在教学数学广角《推理》时,针对二年级孩子喜欢猜测的心理,设计了《猜一猜》的游戏。我让一男一女学生上台,每人发一张扑克牌,让学生猜他们手里分别拿的是几。因为刚开始没有限定数字范围,学生没法猜,接着我增加了两个信息,这两张扑克,一张是8,一张是10,能猜出谁拿的是几吗?学生纷纷猜测,仍然不能确定谁拿的是几,然后我又增加了信息:男生拿的不是8,这条信息一出来学生很快猜出男生拿的是10,女生拿的是8。这样由两条信息排除到了一条信息,学生很快猜出了男女各拿扑克牌的数字。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我乘热打铁说:“像刚才这样,根据一些已知信息,得出一些结论的方法,在数学上叫推理”。可以说这样的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非常高。这一环节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有趣自然而合理。
三、 谈话设疑,引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比较强,对于实物直观比较感兴趣。比如在教学二年级《平均分》这一课时,我一边和学生谈话,一边出示一串香蕉。问学生:“你们喜欢吃香蕉吗?”学生回答:“喜欢。”教师接着说:“我这里有12根香蕉,准备分给3个人吃,我们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才使他们满意,你们知道怎样分吗?”学生说应该每人分一样多,教师及时引入了新课。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设悬念,导入新课
悬念具有强烈的的诱惑力,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课的一开始,教师就合理巧妙地设置悬念,便可以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探究愿望。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激趣:“你们喜欢《西游记》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 有一天,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孙悟空多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请问,孙悟空变了多少个猴子?当小牛还在用5+5+5算时4,小羊已经算出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羊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学了5的乘法口诀后你也行!让我们一起加油!”在这样的悬念中,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五、选用实物,导入新课。
选用学生熟悉的实物导入新课,他们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他们会学得尤其快乐。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先拿出一件衣袖可拆可装式的儿童棉袄,棉袄上只有一只袖子。看到这件奇怪的衣服学生哄堂大笑。师故作不知地问:“笑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棉袄上只有一只袖子,这样太难看了”教师随即引导“是不太好看。你们想想办法让它变得好看些吧。”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将那只袖子拿掉。”有的说“给它再装上一只袖子,这样两边完全一样了。”虽然教师选用的只是一件平常的学生外衣,但让它很特别地呈现在学生的视野,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钥匙,学生主动借助生活经验,在解决如何让这件衣服重新变得漂亮起来的过程中潜意识的思考“让衣服的两边完全一样”被唤醒,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现。
六、唱儿歌引入新课
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易学、易记。儿歌吟唱中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谐的情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比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我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先学生快速唱,接着我问:“那三只四只呢?你会编儿歌吗?”学生编唱后,我顺风推舟,又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很快算出青蛙眼睛和腿的只数呢?”这样,不但巧妙而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寓学于乐,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很努力地获得了知识。
七、开展竞赛、导入新课
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低年级儿童尤为突出,引导学生适当开展一些竞赛,必将唤起学生的驱动力,激发斗志,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在教授一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找规律》时,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美羊羊和灰太狼相遇了,他们进行了猜颜色的竞赛,我们看谁赢了。请女生当美羊羊,男生当灰太狼,看大屏幕,一会儿在大屏幕的右边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的圆,这些圆都有不同的颜色,你看出什么颜色就大声地读出来,看谁看得准,读得快。由于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人物,又让他们担当其中的角色竞赛,所以导入非常顺利,而且趣味性强。,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虽是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导入的形式也远不止于此,如何导入?无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教学风格,灵动地选择、创造性地设计导入策略。
- 【发布时间】2015/6/3 20:16:40
- 【点击频次】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