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再看徐悲鸿艺术

 

【作者】 刘凌霞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再看徐悲鸿艺术

 

安顺市第三中学 刘凌霞

 

  对徐悲鸿大师的初步了解源于廖静文所著一书《徐悲鸿的一生》。此书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丰富之感情的读者娓娓道来,把一个出身贫寒,但凭借勤学苦练,历经沧桑与磨难终成大家的徐悲鸿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为之折服。
  一直就这样认为,解读书位艺术大师的作品,了解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并研究其深刻的艺术思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至今也未曾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今天,面对给我如此巨大启发和震撼力的徐悲鸿先生,我捧起了诸多能够给予我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徐悲鸿艺术的丛书及相关资料,感慨颇多,对其绘画艺术有几许浅见。    
  古人云:“知足常示”,然在知识学术上我们要像徐悲鸿先生一样不满足所取得的一点成就,孜孜不倦,不断求索进取,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道路上取得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他融合中西文化艺术,开创了中国画学的新纪元。
  我个人认为,在徐悲鸿所创作的素描,油画及中国画作品中,我比较喜欢及赞赏他的素描作品,尤其以人体这个题材为甚。那一幅幅精妙绝伦的人体素描不仅达到了外形与内部解剖的正确,表现出一定的体积和空间关系,而且还赋予描绘对象的内心生活和精神气质,他的人体素描既是造型基本功的习作,又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具有其欣赏和研究的价值。通常,我们都知道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素描,它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基本原则,即研究以黑白的方面来塑造形体,着重于明暗交界线及关节点部位的刻画而放松其它部位的描摹,同时还注重解剖、比例、透视、空间和明暗块面,从而使得结构严谨,造型结实,那么,面对徐悲鸿的素描,我们又有些什么新的发现呢?
  首先,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徐悲鸿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这就是自小便学习素描,青年时期便留学于欧美各国,在广泛吸取外国的优秀文化基础上还注重中国传统绘画,以线造型的规范、虚实、轻重、转则、顿挫其线条勾勒与明暗关系又符合于中国的形式美感,固而他能创造出独具的素描之线性美,尤其是在他的人体素描作品中,其线性美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其一。其二,徐悲鸿具有很强的写实能力,重视描绘对象的准确性,重解剖,他能正确地把握人体身躯扭转,伸展,收缩三大动态的整个运动关系,在结构的各部分,连接线伴随人体运动的起伏而变化并结合自然光对形体的影响,“笔线或轻或重,或虚或实,或畅或涩,不仅准确地勾画出了形体轮廓,同时还表现了微妙的肌理质感”——《徐建融语》在他1924年所创作的这幅身躯扭曲,重心落于右脚掌上的背部女人体便能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同时,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还以看到徐悲鸿除了潜心研究和承袭中国的传统绘画因素外,他还认真学习西洋古典主义人体素描的传统,吸收印象主义对于外光和色彩世界的表现,使其素描表现力得到了新的提高。
  早期他的素描以直线求曲线,以平面取球面,功底厚实,而盛期之作,则迅速摆脱了方块结构的约束,信笔所致,得心应手,其艺术发展过程是由浅入深,由繁到简,先慢后快,先收后放,犹如中国书法由正楷而行草以至达到狂草。可以这么说,他对人体的研究和表现已精通熟练的境界。
  我们说徐悲鸿是融中西绘画艺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首先就体现在他的中国画作品当中,我们知道,传统中国画大多是从临摹前人的典范图示入手,进而通过写生的实践加以印证修证。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即所谓“先师古人,后师造化”。而徐悲鸿则直接从现实的生活对象出发作写生、写实,写实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刻画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来涵容大千世界的内在生命律动,相对于传统的中国画家,徐悲鸿是一位全能的画家,动物、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而在他所擅长的各种题材中,以动物为主尤其是骏马画得最为出色,堪称是中西融合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风格的典范,以马而论的曾有过以真马为师的写生,写实传统,如唐代著名的鞍马画家韩干,当唐玄宗命他以陈闳为师时,他便明确表示:“臣自有师,陛下内厩马,皆臣师也。”《太平广记》,但这种写生,写实所注重的是对象之“神似”而不是“形似”,然而徐悲鸿的画马则是把对象动态神情的获得基于“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的科学求实精神之上,就技法而言。他的马一方面大胆地借鉴了传统笔墨的表现。他采用西方绘画中体画,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与传统的笔墨技法相结合。以写意的笔法纵情挥洒,却又能不逾严格写实的规矩,以他于1933年所画之《奔马》而论,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兼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鬣尾,在他的这种描绘中,不仅充分注意到传统笔墨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写性,而且充分的注意到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创造性。并使二者达到高度的完美融合,标志着中西融合的艺术理论和理想在创作实践中的最高成就。有趣的是,有些笔触,具有明显的油画笔触的效果,有些笔触则干脆是用油画扁笔刷出来的。因为这些,对于表现对象的量感质感和运动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徐悲鸿在花鸟,山水,人物方面的创作也较为突出,尤其以人物画为先,纵观徐悲鸿的中国画创作,表现在不同的画科当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从总体上看,其中西融合的尝试是成功的。
  那么,谈到徐悲鸿的油画艺术,我们不能不把它与高度的写实性,现实性联系在一起。徐悲鸿具有高超的写实能力这是建立在他坚实的素描基础之上的。当他从室内走向社会生活,并从与中国现实密切相关的思考来发掘创作的是题材和主题时,写实主义的技巧也就进一步提高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上来,在他所创作的油画作品中,无一不与中国的命运密切相关,是有感而发的,如他在创作《傒我后》时,正是我国国难极其深重的一年。国破家亡的惨状,严酷的社会现实,使徐悲鸿满腔义愤,他要为人民控诉,为国家呼吁,于是构思了这幅油画,其含义是说:“等待我们贤明的领导人,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由此我们说他以高超的写实性完美地表现了它的现实性,然而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不仅需要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中去汲取源泉,更要使这种创作为人们接受,那就不能不运用写实主义这一既通俗又古典的形式,正是甚于此,徐悲鸿在油画创作时还注意,在中国画屏轴的形式是在西洋油画中所未见的。在技法方面,同样融入了中国画讲究笔墨,虚实,气韵的诸多因素。此外,他还继承了西欧古典艺术严谨而完美的造型传统。并汲取印象派对光色的发现,尤其是在他的油画人体习作中,造型的严谨准确,动作体态的优美典雅,光和色的巧妙安排和运用,富于诗一般的韵律感,对于徐悲鸿来说,把中国画的因素融合到油画的技法形式中去也是为了更便于把油画的因素融合到中国画的技法形式中来。
  纵观当下画坛,思潮迭起,百家林立。然一代宗师徐悲鸿之艺术在他逝世逾60年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国内国际上他的艺术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融合中西画学为一体的艺术指导思想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遗产,他开创了一个融合中西而为画学的新纪元,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没有那一个画家的作品能像徐悲鸿的作品一样受到社会各阶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好,直至到今天,我们仍为大师那高超的绘画技巧,精妙的艺术理论及作品和悲悯关怀的承担精神唏唿不已。

 

  • 【发布时间】2015/6/3 21:47:21
  • 【点击频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