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西和乞巧文化的歌曲特色
浅谈西和乞巧文化的歌曲特色
——以《西和乞巧歌》为例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12级音乐表演一班 邓 颖
【摘 要】 被称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西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年六月底到七月初,都有长达七天八夜的乞巧节,以独特的历史性和地域性,融入了先秦和仇池文化的延展与共性,在乞巧文化中独具魅力,是中国古代的风俗的“活化石”。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以丰富的内容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是具有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 西和乞巧;文化
一、中国陇南乞巧文化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过程
在甘肃东南部的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相交界的一大片地方长期流传着独具地方特色的乞巧节日风俗。陇南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陇上江南”之称,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中国大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孕育和发展秦文化的摇篮。众多民俗专家考证后一致认为,乞巧文化及逐渐演变形成的乞巧节,是起源并流传于现今甘肃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并随着秦帝国的不断强盛,逐步在全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区内盛行,从秦人始祖到仇池古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正是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西和独特的民间风俗,尤其是秦文化中对女修的崇拜,孕育了西和独特的乞巧风俗。西和乞巧风俗是亲文化在民间习俗中的传承与遗留。因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乞巧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一).乞巧民俗文化地域特征:
西汉水孕育了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秦人纪念祖先女修的文化,一西陲陵园-大堡子山和古人认为的汉水上源漾水(今西和河)和西汉水上游为中心,向周边传播,在盐官。长道和汉源等地扎下了根。西和礼县一带历史悠久。据调查,西和县的乞巧节主要分佈在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流域,包括何埧、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11个乡(镇),合计299个行政村,面积744.4平方公里,人口265,300人。在这些城镇所在地和村庄里,很久以前就根据地形地势、人口多少、联络是否方便、情感是否亲近等条件,约定成俗的形成了许多固定不变的乞巧联络地域。如城镇所在地有上街、下街、东关、西关等。村庄有前庄、后庄、上村、下村等。每个联络地域,就成了姑娘们分群聚集的乞巧点。建国前,一般每处城镇所在地有4至8个乞巧点,村庄有1至4个乞巧点。
每处乞巧点要举行乞巧节时,亊先在组织者的安排下,以邻找邻、友访友的方式开展联络工作。通过联络,大多数适龄乞巧的姑娘都会极积报名参加。因为按当地乞巧民俗,谁家的姑娘不参加每年的乞巧节,将会招来人们的非议,对姑娘和家庭都是—件很丢面子的亊情。也有个别适龄姑娘,由于各种特殊原因,快到乞巧节时还是迟迟不来参加。此时,组织者会指派与其有亲戚、朋友关係的人登门动员,去作家长和姑娘的工作,使乞巧点内不落—位适龄乞巧姑娘,最终达到尽数参加。
建国前,由于传统意识的影响,当地的富余人家,对姑娘的管束较严,—般到十一二岁后,不再充许随便出门在人前走动。但到乞巧节前后的四五十天中,不管白天黑夜、出门进门,家中一概不再过问。贫穷人家的姑娘,在这其间,不管家里人手再少、农活再忙,父母一概不再安排活计。姑娘们在这无拘无朿、自由自在的环境中载歌载舞、祭祀乞巧。可以说这是她们—年—度难得的欢乐时光。
该县的11个乡(镇),229个行政村的所有乞巧点上的适龄姑娘,都要参加每年一度的乞巧节,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七八十人。这不但体现了该民俗的群体信仰性质,而且也可看出该县乞巧节的分群聚集、姑娘尽数参与的地域特征。
(二).西和乞巧节
西和县乞巧风俗主要分布在上述11个乡镇以及礼县的永兴、盐官、宽川、祁山、马河、红河、城关、石桥等8个乡镇。我国很多的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娘娘”,如王母娘娘、送子娘娘、天后娘娘、蚕母娘娘等。据说,天上织女勤于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西和、礼县一带的群众尊称她为“巧娘娘”。每年初秋,娘娘们怀着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期盼,请巧娘娘下凡来。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到七月初七晚,举行七天八夜的各种乞巧活动,气球巧娘娘赐予心灵手巧,聪明智慧。这就是西和长久流传的“乞巧节”,也叫“七夕节”,60年代以前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在西和、礼县一带,过去以12岁在16岁的姑为主,而已结婚的,一般是协助做些组织策划工作,不再参加唱和跳。西和乞巧地区乞巧节大体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乞巧活动和送巧活动。
1、准备阶段:(1)个人的准备:种凤仙花(指甲花)染指甲;(2)大约在半月以前生巧芽(以小豌豆、扁豆最好,玉米、小麦等培育的苗芽)。
2、组织乞巧活动:(1)选址:乞巧时,巧娘娘的纸扎像要安坐在某一户人家里。这户坐巧人家就成了本年度巧活动的场所;(2)联络、筹资:选定坐巧人家后,由组织人员安排开展联络工作,大多数姑娘会很快地报名参加。筹集活动资金是乞巧前的又一准备工作,上世纪40年代以前,乞巧筹资形式分 现金、实物两种;(3)练歌、备装:在乞巧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里,姑娘们要进行“唱巧”。各乞巧点多在农历六月二十以后由参加乞巧的姑娘们按组织者约定的时间(多为晚上和雨天)相继编歌、练歌。乞巧活动是展示姑娘靓丽形象的绝好机会,个家庭都要在乞巧前为姑娘准备好节日服装。
3.请巧、造巧
西和一带乞巧所供奉的巧娘娘像是人们根据古人对织女美丽形象的描绘结合自己的想象用五彩纸、布帛、篾条、秸秆扎制而成的。按其来源分为“请巧”“造巧”农历六月三十日姑娘们身穿漂亮服装成群结队地到城镇纸活铺“请巧”。然后由姑娘们请到坐巧处,随即供奉在布置好的桌上。然后由乞巧组织者出面点蜡、上香、焚表,祭祀跪拜。“请巧”活动至此完成。
二、西和乞巧歌的演唱形式及特点
(一)、西和乞巧歌曲的内容及演唱形式
从六月三十日下午开始至七月初七,姑娘们在欢快虔诚的氛围中先有手襻搭桥、迎巧仪式、接着是不分昼夜地祭巧、唱巧、相互拜巧、跳麻姐姐、祈神迎水、转饭卜巧的呢过五项内容丰富、仪式隆重的乞巧活动,并且演唱不同的歌曲,以合唱为主。下面以《迎巧歌》、《泼又泼》和《送巧娘娘歌》为例,来看它的内容:
《迎巧歌》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一炷香,两柱香,我把巧娘娘迎进庄。
..........
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一根线,两根线,我把巧娘娘迎进院。
..........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去去了今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送巧娘娘歌》1
金香银香满炉儿香,我送巧娘娘上天堂。
巧娘娘影子出了院,我送巧娘娘心里乱。
.........
《送巧娘娘歌》2
巧娘娘影子没的了,由不着人就哭开了,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送上天......
《泼又泼》
泼又泼呀泼又泼呀,青草芽儿熬油汤呀,
用心梳妆打扮哩,红绸子鞋上绣花哩。
前一跳呀后一摆呀,咯噔咯噔泼起来。
..........
从歌词中可以看出,《乞巧歌》每唱完一节后,都要重复地唱“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乞巧歌词的句式多以比较整齐的七字句为基本句式。表达了姑娘们对巧娘娘的虔诚。《泼又泼》是一首娱乐性的歌曲,热烈、欢快、感非常强烈、具有热烈的气氛。而《送巧娘娘歌》则曲调平和肃穆,歌声神圣庄严,仿佛看见巧娘娘已经登上天要离去的情景,歌声充满惜别之情。也看出“巧娘娘”在姑娘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泼又泼》
泼又泼呀泼又泼呀,青草芽儿熬油汤呀,
用心梳妆打扮哩,红绸子鞋上绣花哩。
前一跳呀后一摆呀,咯噔咯噔泼起来。
..........
(二)、西和乞巧歌曲的特征
1.在歌词内容方面主要是对“巧娘娘”的赞美、新旧思想斗争中的妇女命运、对西和物候、生产及社会生活变迁的反应以及对历史故事中不屈爱情的歌颂。
2.西和乞巧歌词在长期的传唱、创作、相互交流过程中形成了铺排手法的运用、反复、层递、形容描摹的赋的手法。
3.句式、句词:(1)乞巧歌词的句式多以比较整齐的七字句为基本句式,有时为了演唱的需要,杂有三字句,以两个三字句代替一个七字句。也有六字句、八字句,句式显得灵活、自由。乞巧歌词无论长短,都分节,每节之间句数大体相等。无论几句为一节,每节唱完,大多用“巧娘娘,上云端,我把巧娘娘送上天”,作为复唱部分;(2)乞巧歌的韵式同歌“节”的不同有关,但同一种组合分式中,也有变化。并不刻板划一,有的是一韵到底,有的则当中换韵,有的部分是隔句押韵,但也有的是句句押韵。总的来说比较自由,唱起来顺当就成。
乞巧歌与当地其他形式的音乐在素材构成上基本相同,均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构成,但是在音乐风格上迥然不同,表现在:乞巧音乐调式以羽调式和商调式为主,风格细腻委婉,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歌风味并独具特色。歌曲演唱方面平稳悠长,曲调容易学唱,仪式歌曲固定,娱乐性所唱歌词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容易记忆歌词;唱法大多悠扬细腻、纯朴、自然,只限于女孩子演唱;感情真挚、深受当地妇女的喜爱。乞巧歌曲多为五声调式,其次是六声调式、七声调式;乞巧歌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单曲结构内部规整和匀称。也有套曲的形式,但是仍然以单曲体为基础而构成的,采取分节歌形式。乐句的结构功能比较清晰,最常见的是上下句应式,运用起、承、转、合手法和变奏原则所创作的音乐。以每节乐句的多少来划分二句式、三句式、四句式、数板调等。末句常具有总结性功能,而且每首曲子结尾大致相同。总体而言,乞巧歌的唱词属于民间文学“仪式歌”。仪式歌是民间举行各种仪式礼俗活动中吟诵或歌唱的歌谣。它依附于一定的祀典、礼仪和习俗,并随着这些祀典、礼仪和习俗的变革而发生变化。西和乞巧歌曲完全是过去妇女们的口吻,不带一点文人腔,唱词带有浓厚的西和方言特色。
三、西和乞巧歌对陇南及甘肃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西和拥有永久的历史,是专家眼里的“文化瑰宝”。据查阅资料中记载,赵子贤老先生,他把光绪帝年间甚至更早的乞巧歌词记载下来,把当时的巧活动记载下来进行研究。因此,西和乞巧歌是内容丰富的,赵子贤先生《西和乞巧歌》共收录歌谣六十多首。其中按古代流传,它不仅包含乞巧歌曲,还收录了大量的反映女性生活与愿望的唱词。这些唱词反映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西和女性在情爱、婚姻方面的觉醒意识。这为我们了解那个年代女性的婚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西和乞巧歌》中的女性主题意识,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西和乞巧歌》独特的文化价值所在。
一九三六年,任教于西和县鼓楼南小学的赵子贤先生在课堂上动员学生收集流传于城乡各村各处的乞巧歌,整理了《乞巧歌》一书,子贤先生之子赵逵夫教授根据姜锐先生、大哥赵烈夫先生、大姐赵馥兰女士提供的回忆文章,辑录出近六十首乞巧歌,作《西和乞巧歌》。
赵子贤先生把这几十首歌谣按《诗经》风、雅、颂分类;卷一《风》,包括《家庭婚姻篇》《生活习俗篇》《劳动技能篇》;卷二《雅》,包括:《时事新闻篇》《传说故事篇》;卷三《风》包括了:《坐神迎巧篇》《礼神乞巧篇》《看影卜巧篇》《转饭送巧篇》。
《西和乞巧歌》就像一面镜子,当我们翻阅这些歌词是,一九三六年以前西和社会及妇女的命运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在了解当时妇女命运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它激发了当地女性的歌唱潜能,培养了民歌传承群体。乞巧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培养机制,促使了民歌的代代相传。陇南的乞巧节以及西和乞巧歌可以说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它对甘肃陇南乃至西北民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传承和发扬西和乞巧文化
在专家眼里,西和乞巧是一个以未婚少女为主体的女儿节,是少女展示自己、表达愿望、学习技艺的机会及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开始,是女儿的成人礼和狂欢节。“通过传统节日,走向我们自己的内心。”乞巧文化反映的古代农耕文明绝不是过时的文明,特别是在生态理想、田园景色、生活态度和家庭美德等方面,在当今工业和信息化的时代也有着特别的吸引力,但这不能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需要通过创新实现。
近年来,陇南乞巧引起了人们特别是民俗学者的高度关注。专家们经现场观看后普遍认为,陇南乞巧保持传承了原生态的民间信仰,是集崇拜信仰、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中国女性独有的期望和梦想。
乞巧文化,孕育于陇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一年一度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每年用七天八夜的时间赋予女性权利,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因其历史传承的广泛性、独特性和珍贵性,蕴含着西和人满丰富的人生体验、伦理观念、道德判断、人文关怀。弘扬乞巧文化和传承乞巧文化,增强乞巧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让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大课堂。源远流长的西和乞巧风俗,对女性身心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2006年10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增补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2007年、2010年、2012年,成功举办了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其中第四届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2013年8月,以在北京举办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为重点,举办第五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西和乞巧歌》也作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历史价值、文化史价值、审美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进一步推进乞巧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五、结束语
乞巧文化和乞巧歌的流传为我们了解民众胜过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乞巧文化,孕育于陇南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女儿梦想,展示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有助于提高妇女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一句句不加掩饰的真情流露,一段段传唱千年的乞巧歌曲,传唱至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它带着西和儿女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的无限遐想,让乞巧文化独具魅力,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赵逵夫:《西和乞巧节》,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
[2]赵子贤搜集整理,赵逵夫注:《西和乞巧歌》,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
[3]雷海峰:《西和乞巧志》,内部资料。
- 【发布时间】2015/6/3 21:48:58
- 【点击频次】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