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改进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 蒙木生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改进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贵州省独山县第二中学上道分校 蒙木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之林。”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在中学作文教学全过程中,如何对学生渗透创新意识,自然是一个深沉热门的课题。我对此作了粗浅的探讨。
  -、改革作文指导课教学,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学生听说读写水平的综合体现。传统的作文指导课教学,往往是教师将自身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及写作技巧方面的想法合盘托出,然后寻找与此题相关的几篇范文宣读,接着学生动笔作文。这种程式化指导,初看似乎确实对开拓思想、布局谋篇,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成了条条框框,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毫无创新。我认为,要在作文指导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就要从命题和指导方法上要有突破性改进。
  1、命题。教师在涉及命题作文时,不要将题限死,而应留给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要求人和事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作文的题目只限定范围,不局限某人某事,而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弹性余地和想象空间,便于学生把和自己环境、兴趣、经历不同的新鲜人、事写出来,促使学生从教师、命题的思维定势中挣脱出来,而代之富有创新意识的发散性思维,使作文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2、改进作文指导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指导学生观察,充分占有写作素材。观察是搜集素材的基础。在作文中要抓住人和事物的特征,就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事事处处观察生活。观察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①整体和分部观察结合。将对人及事物的整体观察,和根据一定顺序和逻辑联系分步骤、部位观察结合,达到把握人、事物特点,充分占有素材的目的。②比较观察。将同类型的人,形体相似的植物、动物,性质不同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比较观察,把握人、事、物的本质。③长期观察养成作卡片,写日记的习惯。为了探究人、事、物的发展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良习,勤于作卡片,写日记将观察到的感受记录下来,充分占有素材,为作文选材奠定基础。
  二、发挥习作优势,指导学生编好写作提纲
  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经历中选择熟悉的材料,根据材料选择熟悉的角度,熟悉的结构,熟悉的文体,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习作个人优势。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创作独特、新颖的文章来。指导学生编写提纲,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①审题。理清文章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的,自然而然确定文章体裁。②立意。确定本文表达的主题。③选材。围绕题目,展开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将有关的材料用简要的词句摘录在小纸上,将与本文关系密切的保留,其余的删除。④形成提纲。根据以上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写本文的写作提纲。这种习惯,要求语文教师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持之以恒,经常督促、检查,以培养学生写提纲,后根据提纲作文的良好习惯,防止学生提笔就写,材料分散,结构脱节的随意性。当然,对于有相当语文文字功底、写作有特长的学生,可用打“披稍”的办法拟作文提纲,同样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学生编写写作提纲后,教师应明确提出作文时间的要求,一般应在作文课内完成,之所以如此,一是长而久之可训练小作者敏捷的文思,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多角度、全方位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探究事物全部内涵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轻松自如在文中恰当表现的目的,培养学生口头演讲和快速作文的综合能力。二是克服学生作文拖拉、抄袭范文名句段落章句的弊端。
  三、改进作文评改方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良好习惯
  近年来,学生作文评改仍沿袭教师批阅的单一做法,其结果是语文教师的评语却停留在作文本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学生却对教师字斟句酌的详批,置若罔闻、毫不关己,惟关注评改得分,形成教师苦批改,学生与己无关的低效态势,步入尝试写作水平提高缓慢的怪圈。
  要想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益,把教师从重、繁的作业堆中解脱出来,就要改进传统作文评改方法。
  (1)提倡学生自改。在学习习作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巡示指导,对学生共性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尤为重要的是,学生正文内容结束后,指导学生将文章至少读1-2次,将可有可无的词句删去,推敲文章的逻辑联系是否自然,思考文章的思路是否明晰,重点是否突出,学会运用规范的符号将原文中的错处纠正,达到自改作文的目的。
  (2)提倡小组互改。学生作文中习惯性的错处自己难以发现,此时教师可不定期安排一定时间,根据班级人数、学生作文水平高低状况搭配,组织几名学生构成的评改小组,采取念原文、集体评议及互换作文评改结合的方法互改,修改借鉴,以提高写作质量。
  (3)教师详批、面批和略批结合。教师结合学生自改、互改的情况,对每个学生作文基础,分类指导,确定批阅方法,一部分作文特长的学生可略批,点到为止,在课外兴趣活动时提出;对作文功底较差学生,可采用面批方式,具体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作文兴趣;对于作文水平届中的学生,教师可用详批方式予以启发,促使学生自我领悟。教师的评语必须语言准确、字迹工整,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因人而异.鼓励为主,既减轻教师作文批改负担,又能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 【发布时间】2015/6/24 11:34:00
  • 【点击频次】500